來源:新華社
2017-02-02 00:41:02
新華社合肥2月1日電 題:形式變了,親情沒變——農村新年的變與不變
新華社記者程士華、陳尚營
記者近日在安徽農村老家過年發現,一些春節習俗正在改變,比如手寫春聯逐漸被印刷體代替、村里上門拜年變少了、村民對待放鞭炮的態度變了等,但春節文化的精神內核——團圓、親情,始終沒變。
春聯逐漸從手寫體變印刷體。潛山縣鳳凰村村民陳水源以前經常幫左鄰右舍寫春聯?!艾F在基本沒這種情況了,年前去置辦年貨,路邊的對聯多得是,隨便挑。有時買東西,人家還會送你一副對聯,根本不用買。”他說。
記者看到,現在很多村民家貼的春聯都是打印的,看起來更規整,但卻沒有了手寫對聯的年味和意境。在10多年前,春聯一般是找村里的文化人,一筆一畫寫的。如今,這樣的場景基本不復存在。
上門拜年發生了變化。在記者記憶里,拜年為兩類,一類是年初一,村里晚輩給德高望重的老人拜年。在輩分最高的老人家,拜年的隊伍絡繹不絕,一般是晚輩進門作揖做跪拜之勢,長者上前攙扶連說免禮,隨后賓主落座聊天問候。村民們一年間的變化、收獲,在這種大范圍的拜年中互相溝通,感情得到促進。
第二類拜年是親戚間的。界首市魏窯村66歲的老人魏慶勇說,初一到初五拜年有一些做法是約定俗成的,初一是本家拜年,初二初三是外孫去外婆家、閨女回娘家拜年,初四以后回拜年,比如侄子去姑姑家。如今,第一類拜年在村里已經看不到了,第二類則沒有變化。另外,年輕人交往圈子廣了,微信拜年、視頻拜年等拜訪渠道更豐富了,各類飯局拜年也多了起來。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的禮品在改變。記者小時候,皖北農村拜年禮品主要是馓子、丸子、蒸饃、果子,如今,“老四樣”已被“新四樣”代替,比如整箱牛奶、整魚、整雞以及白酒等。拜年出行工具也在變化,以前人們多是騎自行車,后來騎摩托車。如今,自駕小汽車已變得普遍,成為新的“面子”。
還有其他一些民俗變淡變少了。記者在皖西南農村發現,一些傳統年俗已經慢慢消失。10多年前,春節期間還有舞龍燈、村里唱黃梅戲等活動,現在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飯局。
放鞭炮風俗兩極分化。爆竹聲聲辭舊歲,是中國人過春節的傳統習俗。但是,連續的霧霾讓很多人思考在保護環境與燃放鞭炮如何取舍。在記者接觸的鄉親們中,很多人不僅自覺少買少燃放鞭炮,還積極勸說親朋好友少買鞭炮。
另一種相反的現象也比較明顯。記者看到,有了更好的經濟基礎后,一些村民買的鞭炮更多更長了。仍有一些村民把放鞭炮作為炫耀的方式,認為放得越多,就越有面子。
盡管春節民俗元素有所改變,但作為春節文化的精神內核——團圓、親情,始終沒變。過年了,在外務工的年輕人都回村了,有的帶著妻子、抱著孩子,全家老少相聚一堂,兒時的玩伴們一起談工作聊家庭。
從內蒙古開車18個小時回來過年的魏允剛說,雖然在務工地定居了,老婆孩子也在那邊,但他每年都帶家人回村里,和父母團聚。“如果我們不回來,老人過年不就冷清了嗎?”他說。
祭祖也是春節期間始終未變的文化元素。記者在村里經??吹剑先藗儙е鴥鹤?、侄子,有的連尚未成年的孫子也一起帶著,帶上紙錢、鞭炮以及貢品,前往祖墳地,一起行跪拜之禮。通過春節祭祖,慎終追遠,緬懷先人,激勵后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