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wǎng)
2018-08-05 19:59:08
新華社澳門8月5日電(記者 郭鑫)澳門有這樣一座獨特的建筑,它距離熙來攘往的新馬路僅一箭之遙,卻是一個綠樹成蔭、環(huán)境清幽的地方。雖比鄰精力旺盛的鬧市,卻獨具溫柔嫻靜的氣質(zhì),這就是澳門最大的公共圖書館——何東圖書館。今年8月,它迎來了自己60歲的生日。
何東圖書館位于澳門崗頂前地的盡頭,與周圍一眾歐式建筑相映成趣,共同組成了世界遺產(chǎn)“澳門歷史城區(qū)”的重要一部分。60年來,何東圖書館由小到大,經(jīng)歷風風雨雨,成為集歷史、文化和建筑藝術(shù)于一體的園林式圖書館,默默守望和滋養(yǎng)著澳門一代又一代讀書人。
何東圖書館的前身是澳門知名企業(yè)家、慈善家何東先生于1918年購入的私人別墅,1956年何東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遺囑捐贈該物業(yè)及2.5萬港元購書款予澳門政府,以建立收藏中文書籍的公共圖書館,并命名為何東圖書館。
何東圖書館于1958年8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立之初便是澳門最具規(guī)模的中文公共圖書館,藏書約3000冊。經(jīng)過60年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何東圖書館已經(jīng)成為以古籍、文、史、哲、藝術(shù)、建筑類書籍及多媒體視聽資料為主的綜合性圖書館。其中,館藏大量中文經(jīng)典古籍,共計4154冊,多媒體資料5601件、各地報紙55種、雜志531種、已裝訂逾期報紙37種。
圖書館的主體建筑由兩座建成年份相差一個世紀的大樓組成,分別是建于1904年以前的原大樓和落成于2006年的新大樓。圖書館入門處是古樸典雅的鵝黃色拱門長廊,原大樓樓高三層,是經(jīng)典的歐陸風格建筑,后面的新大樓樓高四層,是簡潔樸素的現(xiàn)代風格。新舊兩幢大樓相結(jié)合,全館成了兼具藏書樓和現(xiàn)代化圖書館功能的人文閱讀空間。
從外觀上看,建于后花園一側(cè)的新大樓,就隱藏在原大樓的背后,新舊兩座建筑通過一道宛如閱讀天堂的階梯銜接在一起,原大樓以收藏古籍為主,新大樓負責提供多元化的讀者服務,分別代表著歷史與未來,階梯則是時光切換的地點。
大樓前后,是遍植青草和老樹的兩個中式庭院,既是對澳門市民開放的公共空間,游歷至此的旅客入內(nèi)休憩片刻,也會十分舒心爽朗。
關(guān)于何東圖書館的舊大樓,曾參與后期建筑整修和內(nèi)部家具設計的澳門建筑師馬若龍說,它的很多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如處處可見的麻石,是葡式建筑中石灰石的替身,加上東方傳統(tǒng)的庭院構(gòu)造,整體上中西合璧。
8月4日,在何東圖書館舉行了慶祝建館60周年的紀念牌揭牌儀式。何東先生的后人在儀式上向澳門特區(qū)政府文化局贈送了何東生前的舊物,包括生意賬簿以及私人書信,供圖書館收藏。
參加揭牌儀式的澳門特區(qū)政府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廳長鄧美蓮曾在何東圖書館工作多年。她說,還記得第一天來到何東圖書館時,就覺得眼前的建筑更像別墅而非圖書館,它和傳統(tǒng)圖書館完全不一樣。她推薦了三個不錯的圖書館空間給讀者,包括可以欣賞到建筑特色的前花園、大樹成蔭的古樹區(qū)以及新大樓的閱讀區(qū)。
被問及未來發(fā)展時,鄧美蓮表示,何東圖書館是一個成功的歷史建筑活化實例,為了保護歷史建筑,建筑的外貌將不會再有太大的變化,畢竟圖書館的發(fā)展趨勢不只是提供單純的閱讀空間,而是更多地與建筑、藝術(shù)表演等相結(jié)合,形成一個大型的社區(qū)文化公共空間。
為了慶祝60歲生日,何東圖書館這個月還將舉辦一系列講座、導覽等活動,讓市民、游客充分領(lǐng)略這座歷久彌新的建筑和閱讀殿堂的風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