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4-03 09:24:04
原標題:【光明時評】壯大文化特派員隊伍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時評】壯大文化特派員隊伍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文化特派員制度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據報道,自2024年4月浙江實施文化特派員制度以來,1573位文化特派員累計開展理論宣講6200余場次、文化文藝活動1.92萬場次,組織基層文化隊伍近4000支,帶動派駐地增收1.21億元。這一實踐不僅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活力,更成為全國探索文化驅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范例。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當前,文化正通過非遺傳承、數字技術、產業融合等多元路徑,與農業深度交織,驅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發展。無論是浙江的文化特派員,還是湖南的文化駐村指導員,抑或是四川的“文化扶貧專員”計劃、貴州的鄉村振興文化人才骨干培訓,都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制度創新是文化驅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突破口。浙江首創的文化特派員制度,以“一人帶一村”模式,將理論宣講、文藝活動與產業幫扶緊密結合。例如,浙江杭州余杭區特派員通過挖掘當地竹編非遺技藝,聯合電商平臺打造“竹藝小鎮”,開發竹制家居、文創禮盒等產品,帶動村民年均增收超萬元,產品入駐全國50余家線下體驗店。湖南選派1200余名文化駐村指導員開展培訓3000余場,其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將傳統織錦技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推出苗繡服飾、箱包等系列產品,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并帶動200余名留守婦女就業。這些實踐不僅激活了地方文化資源,更培育出一批兼具傳統技藝與現代經營理念的新農人,為農業新質生產力注入創新動能。
文化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構農業產業鏈價值。陜西袁家村通過挖掘關中民俗文化,打造“一戶一品”特色餐飲與手工藝產業鏈,村民以自家院落為經營單元,差異化開發涼皮、豆腐、辣子等傳統小吃,年接待游客超60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億元。節慶賽事同樣成為農業與文化聯動的紐帶。貴州“村BA”籃球賽融入苗族蘆笙舞、銀飾工藝等元素,單場賽事網絡觀看量超5000萬,帶動當地臘肉、酸湯等農產品銷量增長40%,周邊民宿入住率提升60%。此類案例表明,文化驅動不僅提升了傳統農業附加值,更催生出“農業+文旅”“農業+節慶”等新業態,為農業新質生產力開辟增長空間。
科技與文化的協同創新,為農業價值鏈升級提供新路徑。山東壽光將農耕文化與智慧農業結合,通過VR(虛擬現實)、AI(人工智能)技術打造“蔬菜博覽會”,游客可沉浸式體驗“從種子到餐桌”的全流程,展會年接待量突破200萬人次,帶動種子研發、冷鏈物流等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區域品牌價值超千億元。更前沿的探索正在涌現,例如,廣東茂名引入區塊鏈技術,為荔枝貼上“文化溯源標簽”,消費者掃碼即可了解種植故事與非遺加工工藝,推動荔枝溢價15%,2023年出口量同比增長18%。這些實踐表明,數字化手段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更通過文化敘事與科技體驗的融合,推動農業發展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增值轉型。
取得眾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部分地區文化資源開發同質化嚴重,數字化基礎設施薄弱,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對此,須從多維度深化文化、科技與農業的融合生態。在制度層面,可推廣文化特派員下鄉機制,并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非遺活化、IP孵化等項目,同時建立績效考核體系,確保政策精準落地;在技術層面,建議建設全國農產品文化IP數據庫,整合地域故事、非遺技藝等資源,推動重點品牌數字化升級,培育直播運營、內容創作等復合型人才;在區域協作層面,可建立東西部結對機制,形成跨區域聯動的文化驅動網絡。
從非遺活化到數字升級,從節慶出圈到科技破局,文化正以多元路徑驅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發展。這些探索不僅關乎經濟效益,更承載著賡續農耕文明、守護鄉土記憶的時代使命。
(作者:吳春,系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副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