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5-03-08 14:32:03
原標題:種草,為“蛋白自由”加油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種草,為“蛋白自由”加油
來源:農民日報
3月6日,在農業界別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曹曉風(中)在介紹飼草田菁。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瑞雪 攝
“跳出大豆看大豆,探出一條新路來。”在今年全國兩會首場“委員通道”上,來自湖北的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分享的高蛋白玉米,迅速引發政協委員對“蛋白自由”的熱議。
去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中國飯碗里裝了更多中國糧,但說到實現“蛋白自由”,卻仍面臨一道艱難的坎兒。
“從大糧食安全上來講,大豆是我們的心頭之患,進口的依存度非常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種康說。去年我國大豆產量2065萬噸,而同年我國大豆進口數量超1億噸,對外依存度高達80%以上,若要實現完全進口替代,需新增7億至8億畝耕地。
事實上,高質量飼草正成為替代進口蛋白飼料的重要途徑。據農業農村部門統計,全國種植青貯玉米、苜蓿等飼草1.2億畝,產干草1億噸,優質飼草缺口約3000萬噸。2024年草產品進口134.5萬噸,同比增加23.7%。
可是耕地有限,飼草種在哪兒?“飼草的供給能力提升不能與口糧爭地,通過培育耐鹽堿的飼草品種,用科技創新的方式解決鹽堿地利用問題,將鹽堿地變成飼草的‘綠洲’。”種康建議,這既能助力解決蛋白類食物供給增加,也能降低鹽堿地利用成本,正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一種體現。
在黃海之濱的東營鹽堿灘,10萬畝的“濱海草帶”種植示范區,種康帶領的中國科學院團隊不僅研發了不同鹽分梯度下多個種植模式,增加經濟收益的同時,也顯著提升了環境效益。如今,“以種適地”東營模式已被復制到新疆,在阿克蘇等地擇地設立10萬畝飼草產業園示范區,以期利用科技手段來保障糧食安全。
那么,鹽堿地上能種什么草?紫花苜蓿、燕麥、草木樨等耐鹽堿優質飼草在部分省份種植,都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在3月6日農業界別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曹曉風專門介紹了一種豆科植物——田菁。
“我是從傳統農業‘綠肥’中獲得了靈感,當時想能不能找到一些耐鹽堿、固氮能力強、生物量大的豆科植物來改良土壤?”曹曉風回憶。在團隊與他人合作下,從800余份植物種質中把田菁篩選了出來,田菁集聚耐鹽、堿、澇、熱、酸貧瘠等優勢,同時固氮能力強,初步飼喂的實驗牛羊都愛吃,初花期粗蛋白高達20%,有望成為優質蛋白飼草。
除了鹽堿地,飼草還能種在哪兒?曹曉風還將目光投向了更加廣袤的邊際土地,包括灘涂地、撂荒地等,或許可以填補我國優質飼草需求缺口,成為潛在的“蛋白工廠”。
據了解,我國的邊際土地總面積約11.7億畝。邊際土地一般會面臨土層淺薄、鹽堿度高、有機質低、養分瘠薄及缺乏灌溉等各種不利因素,致使主糧作物無法在未經改良的邊際土地中正常生長。
“種植牧草尤其是豆科牧草可以顯著改良邊際土地,如鹽堿地種植4年紫花苜蓿等豆科耐鹽飼草,耕層土壤含鹽量可以降低50%以上,有機質提高10%以上,完全可實現邊際土地變‘良田’。”曹曉風認為,綠色、高效地改良和利用邊際土地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面對我們國家飼草料供應不足,國土面積有限,質量有待提升,特別是大量土地達不到高標準農田地力的情況,種草可能是一個相對經濟和可行的方案。”曹曉風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