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5-02-27 14:38:02
原標題: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
來源:人民政協報
本報訊(記者 高志民)“海洋能開發利用有利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緩解東部沿海地區、偏遠海島和深遠海設施設備電力短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自然資源部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古嫵2月24日在自然資源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能源局六部門近日聯合出臺的《關于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出,新質生產力將持續賦能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到2030年,海洋能裝機規模將達到40萬千瓦,建成一批海島多能互補電力系統和海洋能規模化示范工程,海洋能應用場景不斷拓展豐富,形成系列高效、穩定、經濟的海洋能技術裝備產品,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技術研發能力和全球競爭力的海洋能規模化開發利用企業。
“海洋能是重要的綠色可再生能源,包括潮差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等。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表現在海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古嫵介紹,一是海洋領域關鍵技術裝備取得突破。我國首艘自主設計建造的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作業能力,最大鉆探深度達11000米。深海重載作業采礦車“開拓二號”在西太平洋完成4000米級海試,成功采集多金屬結殼與結核樣本,攻克了深海復雜地形高機動行進、智能精細控制等技術。我國自主研發的“璇璣”鉆井系統第二代旋轉導向在南海首次應用,標志著我國高端油氣鉆井技術實現突破性進展。二是海洋產業創新平臺建設穩步推進。在海洋工程裝備、海上風電、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等領域,山東、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積極打造以產業化為目標的創新平臺。在海洋工程技術、深水油氣裝備、深部深海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等領域,央企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民營企業等成立創新聯合體,有力助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傳統產業數智化、高端化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古嫵介紹,“我國首個金槍魚智慧漁情預報系統——海鷹AI發布,首個漁業大模型范蠡大模型1.0發布,推動漁業現代化轉型升級提檔加速。首個海上智能鉆采平臺惠州26-6完成安裝,首個自主研發的海洋油氣完井工具‘智慧工廠’建成投產,加速海洋油氣產業智能化轉型。高技術船舶制造能力顯著提升,2024年我國造船完工量修載比達0.43,創歷史新高。首個船舶數字化管理系統軟件DMS 5.0正式上線,‘象群’系列智能涂裝機器人正式‘上崗’,海洋船舶工業數智化發展成效顯著。”
“國家將聚焦海洋能規模化利用,培育打造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促進海洋能新技術、新模式發展,推動海洋能與各類海上生產活動融合發展,拓展海洋能應用場景。”古嫵表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