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5-02-24 17:48:02
原標題:2024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來源:文旅山東
2月20日,2024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召開,公布2024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并介紹有關情況。
萊西市西老莊遺址
一
遺址概況
西老莊遺址位于青島市萊西市院上鎮西老莊村西北300米,西側緊鄰小沽河。小沽河源自大澤山山脈,在此流經10公里后匯入大沽河,最終注入膠州灣。大、小沽河也成為膠東半島規模最大的河流。
該遺址是在配合萊西市基本建設項目發掘墓地過程中發現,墓地主體為漢代墓葬,共發掘120座墓葬,墓葬深度普遍在2-4米。在墓葬清理過程中發現填土內有人工打制痕跡的石制品,以此為線索,進行了一系列以尋找舊石器遺物和文化層為目的的考古發掘,最終在地層內發現包含細石器在內的舊石器時代石制品。
二
價值和意義
圍繞著大、小沽河的舊石器考古調查工作已開展多次,歷次的考古調查只在地表采集到以脈石英為主要原料的石核-石片類器物,未能在地層內發現舊石器石制品。青島地區地層內出土舊石器的遺址在此之前也只有黃島區大珠山遺址一處,年代距今6-5萬年。西老莊遺址在地層內發現的舊石器,是繼大、小沽河流域多次舊石器調查后的重要突破,為尋找該區域古人類的生產活動軌跡提供重要線索。
遺址出土距今1-4萬年左右,是以端刮器和細石核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典型器物組合,是山東地區為數不多含有確切層位的細石器的遺址之一,系膠東地區首次發現,將中國北方細石器的分布范圍進一步向東延伸,具有重要的意義。
該遺址的地層年代學和對出土石制品的系統研究,為完善山東地區舊石器區系文化、探討山東地區石器技術做出重要貢獻,同時對于山東地區乃至環渤海地區舊石器時代遺址之間的對比研究、石器技術的交流傳播提供新的材料,也為研究該時期的古人類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水平,以及環境變化對古人類活動方式的影響提供了新的證據。
臨沂市河東區毛官莊遺址
一
遺址概況
毛官莊遺址位于臨沂市河東區湯頭街道毛官莊東北300米,西臨206國道,東靠葛溝干渠,西距沂河約2.5千米。遺址原為連綿的土嶺,北部稱“大墩子”,南部稱“小墩子”,后因土地平整被夷平。平面略呈橢圓形,南北長510米、東西寬340米,面積約14.8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0.7米-1.3米,主要涉及龍山文化、東周及漢代遺存。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
價值和意義
image.png ▲基槽JC11、JC12平面照(左為北)毛官莊遺址是沂沭河流域經發掘確認的第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填補了本區域缺少龍山時期高等級聚落的空白。通過地層學確認城址年代不晚于龍山早期,城墻營建的準確年代由系列測年準確界定,應該與魯東南地區丹土、堯王城等城址的年代類似。
聚落歷時性演變清楚,發掘區經歷“早期居住—營建城址—興建墓地”三個大的階段,遺跡、遺物豐富,早晚及共時關系清楚,為研究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的文化過渡、社會轉變提供了絕佳案例。
城墻建成后隨即在其之上興建墓地,另有少量房址柱洞等居住現象,反映出城墻功能的多樣性特征,對于深入研究史前城址的規劃布局以及早期城墻的實際功用具有重要意義,進一步深化了對史前城址和早期城墻的認識。
通過剖析各類遺跡現象關系,進一步明確了沂沭河流域臺丘狀遺址堆積特點、文化內涵和形成過程,為后續與魯蘇豫皖交界區域的堌堆遺址、墩臺遺址開展對比研究提供了基礎。
濟南市長清區齊長城遺址
一
遺址概況
齊長城是東周時期齊國修筑的重要軍事防御系統,西起濟水、東連大海,跨越山東中部的泰沂山脈,全長640余公里,途經7個地市17個縣區,是中國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早期長城。齊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解決齊長城的年代和建筑特點等問題,進一步完善齊長城的防御體系,考古隊選擇位于濟南市長清區大街村南的齊長城廣里村北段進行發掘。發掘區位于齊長城源頭東部,陡嶺和珠珠山之間,西距齊長城最西端約800米,均為土筑長城。
二
價值和意義
本次發掘屬于齊長城的首次主動性考古發掘,發掘地點位于平陰故城的東南1.5公里處,平陰城西臨濟水,北有盧邑,南有谷城,東有邿國,《左傳》《清華簡》、骉(biāo)羌鐘銘等文獻均有記載,齊長城屬于齊國西部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次發現的早晚兩期長城,理清了不同時期齊長城的構造特點和分布關系,為判斷長城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證據。特別是早期墻體(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和晚期墻體(戰國時期)的疊壓關系,為齊長城的分期與功能演變提供了重要實證。這也進一步彌補了文獻記載造成的歷史缺失,使我們理解齊國設置平陰城在濟水沿線加強防御的重要戰略意義。
作為我國現存年代最早、保存狀況最好的早期長城,齊長城不僅是東周時期齊國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東周至戰國時期區域政治格局的重要線索。從春秋到戰國城墻建筑方式的演變,展示了中國長城從局部控制向整體成熟防御體系發展的軌跡。同時,齊長城的布局、選址和附屬設施的建造反映了齊國高超的軍事規劃水平和應對外部威脅的策略。其與平陰城的緊密聯系,更說明齊長城不僅承擔了防御功能,還在重要交通樞紐上發揮了戰略控制作用。
齊長城作為東周長城的代表,其研究對厘清中國長城體系的起源和發展路徑具有里程碑意義。本次發掘也用事實證明了齊長城是長城最早的起源地。
圖文來源:張溯、侯婧怡
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場遺址
一
遺址概況
母祖山采石場遺址位于棗莊市滕州市柴胡店鎮老君院村西南母祖山西麓,西北距滕州市區約20公里。該區域位于泰沂山系余脈西南部,向西出山口即為廣闊平原地帶。其主體時代為漢代,總面積約65000平方米。遺址為近年新發現,202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二
價值和意義
母祖山采石場遺址是山東地區首個發現且首次正式發掘的漢代專業采石遺存,同時也是全國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為平民喪葬服務的漢代采石場,此次發掘對于漢代采石手工業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本次調查和發掘工作,進一步厘清遺址范圍和保存狀況,確認遺址整體呈不規則長條形,南北長約600米、東西最寬處約250米,總面積近65000平方米。遺址范圍的確定為后續保護、研究及開發利用工作提供參考。
調查和發掘共發現各類器物170余件,按材質可分鐵、陶、銅器幾大類,其中較多可明確為漢代遺物,為采石場時代斷定提供可靠依據。發現器物以鐵器為主,其中多與采石工藝相關,這些工具的發現為漢代手工業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通過周邊相關遺跡的調查將為漢畫像石產業鏈及社會經濟等研究提供依據。
遺址的發掘為了解漢代采石類遺存的特征提供重要參考,也為這一時期同類遺存的發現與判斷提供樣板。
一
遺址概況
image.png
▲陽谷縣東張遺址整體航拍及發掘位置示意圖
東張遺址位于聊城市陽谷縣大布鄉東張村東北,地處東漢以來黃河故道東岸,面積約1.2萬平方米,屬于五代末期至北宋早期鄆州一基層農村聚落。該遺址是2020年配合東阿至陽谷高速公路工程時新發現的文物點,2024年對工程占壓部分進行了考古發掘。
二
價值與意義
陽谷縣東張遺址的時代能明確確定為五代末期至北宋早期,為黃泛區的遺址斷代提供了標尺,屬于自東漢以來原黃河故道灘區的農村基層聚落,為研究黃河變遷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與聚落適應性提供實證,是河濟地區重要的考古新發現。
本次考古發掘近乎完整地揭露了該聚落的居址部分,在社會形態研究上提供了基層聚落從初始的集體生活到穩定后小家庭結構轉變的考古資料,其圍壟分區與后世堌堆高臺建筑差異顯著,為黃河灘區聚落營建提供了新范式。該遺址的興廢與后晉和北宋早期的洪水事件相吻合,進一步證實了歷史文獻中關于黃河泛濫的記載,對研究黃河泛濫史、沿黃地區的聚落發展、黃河堤防的修建等具有重要價值。
東張遺址的考古發掘為研究五代末期至北宋早期的村落布局、社會生產面貌、社會結構、普通民居建筑、精神信仰及河流變遷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其發掘不僅填補了魯西地區該時期農村基層聚落考古的空白,還為山東乃至全國范圍內同時期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線索,具有重要的學術和社會意義。
[ 責編:張悅鑫 ]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