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1-21 08:49:01
原標題:發展旅居養老新模式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發展旅居養老新模式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點評】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測算,“十四五”時期末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其中出游率較高、旅游消費較多的低齡健康老年人將超過1億人。旅游,不僅可以愉悅身心,甚至可以發展成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旅居養老。《“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促進養老和旅游融合發展。引導各類旅游景區、度假區加強適老化建設和改造,建設康養旅游基地”。養老和旅游如何融合?各地正在探索旅居養老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
旅居養老在提升老年人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的同時,也能通過熨平觀光旅游季節性波動、產生旅游消費和養老支出、增強與社區居民的人文交流等方式,促進旅居養老目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黑龍江、山東、海南、河北、河南、山西、廣西、湖北等省份都出臺康養產業(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建設省級康養旅居目的地戰略目標,全國性的旅居養老目的地體系快速形成。北京積極建立跨省養老服務協同機制,建立老年人“冬南夏北”候鳥式養老服務工作機制,鼓勵異地康養社區和旅居養老發展,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海南三亞、云南西雙版納、四川攀枝花、廣西巴馬等首批旅居養老目的地。長遠來看,我國周邊的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冬季氣候寒冷、老齡化程度嚴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具有較大的出境旅居養老需求,我國可試點推出特殊的簽證和居住政策,吸引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老年人入境旅居養老。
進一步推動我國旅居養老產業健康發展,應聚焦市場需求與痛點,積極推動改革、豐富供給。
推進老年旅居養老產業融合。老年人更重視生理保健、心理健康、慢性病預防等健康要素,將康養功能融入生活各方面。旅居養老目的地要深入研究老年人生活需求規律,推動養老與醫療、旅游、文化、體育、教育等多業態深度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旅居養老領域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形成“大康養”產品譜系。
開發全生命周期旅居養老產品。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會隨著生命歷程階段演進而變化。健康狀況較好的活力老人更加看重旅居養老的疾病預防、文旅休閑等功能。具有慢性疾病和輕微失能的老年人,更為看重旅居養老的中醫保健、輔助醫療、康復療養等功能。處于半失能狀態的老年人,則通過異地養老、候鳥旅居等方式獲取可負擔的護理照料服務。旅居養老目的地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產品體系,對于低齡健康老年人重點開發遠程旅居度假產品,對于半失能老年人重點開發無障礙的近程旅居康養產品,對于失能老年人重點開發有陪護的周邊異地養老產品。
建設老年友好型旅居養老環境。老年人對于生活環境中的健康和安全問題更為敏感,更關注無障礙環境和適老化設計。旅居養老目的地應充分利用通用設計理念,加大社區場所、交通工具、公園綠地、商業街區、旅游景區等生活場景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力度,重點消除不同場景轉換過程中的“有形障礙”,打造全過程無障礙的旅居養老環境。同時,旅居養老目的地還應積極組織老年人參與公益慈善、研學教育、自助互助、志愿服務等社會活動,創新“候鳥人才”“旅居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引導老年人增強社會參與并獲得社會尊重,消除老年人心理上的“無形障礙”,建設關愛包容的旅居養老環境。
提升異地旅居養老便利性。為提升老年人短期異地生活的便利性,旅居養老目的地應逐步建立居住證制度,推動教育、就業、社保、醫療、養老、居住、婚育、出行等個人服務高頻事項實現“跨省通辦”,給予旅居養老者享受教育、文化、體育、交通、公園等公共服務的市民待遇。特別是一些地區只允許戶籍居民辦理的公園年卡、老年優待卡等,應面向旅居養老者開放。針對旅居養老者最為關注的醫療和養老問題,應優化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機制,推進養老服務補貼異地結算工作,切實解決異地養老的后顧之憂。
化“數字鴻溝”為“智慧賦能”。旅居養老目的地應積極解決現在數字城市、智慧旅游等領域存在的“數字鴻溝”問題,推進數字終端設備、互聯網網站、移動互聯網應用的適老化改造,鼓勵企業提供相關應用的“關懷模式”“長輩模式”。加快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信息技術和智能硬件在旅居養老領域的深度應用,探索康復輔助器具、健康監測產品、養老監護裝置、服務機器人、日用輔助用品等適老產品在養老和旅游的多場景試點試用。
(作者:黃 璜,系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
項目統籌:本報記者 陳海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