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3-05-26 09:46:05
原標題:山水有清音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山水有清音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蓬萊,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妒酚洝し舛U書》中說,“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鄙綎|煙臺的蓬萊,得名應該和這個神話傳說有關。
抵達福建安溪后才知道,原來安溪的蓬萊,也是一個和神話傳說有關的地方:
此地原來叫“彭格”。彭格背負一座高山,喚作張巖山,宋朝時建清水巖寺,香火鼎盛。再加上山清水秀,風景幽潔,可以與傳說中的“蓬萊仙境”相媲美。另外,閩南語“彭內”又與“蓬萊”古音相近,文人便把“彭內”雅稱為“蓬萊”。并在張巖山上書“蓬萊”兩字,張巖山之名也漸為蓬萊山所取代,地名亦美稱為“蓬萊”。
今天的人們似乎并沒有沿襲蓬萊山的舊稱,人們把這座山叫作清水巖。清水巖是清水祖師文化發祥地,廟宇依山而筑,相傳為清水祖師初建。
我們來的這天,雨落清水巖。雨忽大忽小,大時,如珠玉在傘布上叮叮咚咚地亂濺;小時,細如牛毛,若有若無得讓人疑心“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而云霧在眼前的山洼、樹梢間繚繞,鳥聲宛轉悠揚,仿若自天外而來。
向導在“幾”字形山路上指引著我們的目光,眼前便是供奉清水祖師的清水巖寺。
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釋普足來此設壇祈雨。后又在此造橋建亭,義診施藥,福澤布于汀州、建州、漳州所屬各縣,被人們尊稱為清水祖師。九百多年來,清水祖師已成為閩南各地民眾信奉的神,并遠播海內外。信徒們常來拜謁位于此地的清水祖師廟,進行清水祖師文化交流,并捐資修繕祖廟。
每一座殿堂從屋頂、梁柱、墻面到欄桿,每一個建筑的細部或精雕細刻,或描金畫彩,或用剪瓷雕工藝粘成圖案,無不閃耀著典雅的光芒,讓這些年自詡走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拜謁過許多座廟宇的我,也一次次地瞠目結舌、驚嘆不已。
于是,我在清水巖見到了一棵枝枝朝北的古樟樹,相傳為清水祖師親自手植。在人間閱歷千年,到今天已有三十一米高,樹圍近七米,主干勁直而枝葉均迂回北拂,朝向北方,故名“枝枝朝北”。向導介紹這棵樹的典故:南宋時岳飛被秦檜所害,這棵樟樹被岳元帥的英雄事跡所感動,顯靈,枝干都向著北方,希望能早日收復北方失地。
我聽了向導的介紹,突然想,對于所有南遷的人來說,向北,不就意味著對故鄉的心心念念。正是由于對故鄉的魂牽夢繞,任游子走到天邊,都會深情地回眸,都會不顧一切地回來。
于是,我相信,在安溪籍的每一個華僑心中都有著這么一棵枝枝朝北的樹。
安溪是著名的僑鄉,蓬萊更有“安溪僑鄉第一鎮”的美譽。那些早在清朝初年就前往東南亞各地謀生的蓬萊人,披荊斬棘,白手起家。他們在海外闖出一番天地,創立一番事業后,那棵枝枝朝北的樹就會在心里葳蕤,枝葉招展開來,讓他們不能不一次一次地在他鄉北望。
愛國華僑劉梧桐就是其中的一位。劉梧桐1895年出生于蓬萊鎮聯盟村案山,十五歲經同鄉介紹到緬甸打工,后在緬甸經營碾米廠,成為仰光專營糧食的最大廠家之一。他剛在海外有所成就,就開始回望家鄉,透露出對家鄉深沉的愛。
劉梧桐的北望,就有了抗日戰爭時期,十一輛卡車的槍支彈藥,一路顛簸著到達抗日軍的駐地。
劉梧桐的北望,就有了1937年創辦的案山學校。后更名為蓬萊中心小學,如今依然書聲瑯瑯,吸引著海外的游子一次一次地北望。
北望的目光中,有一雙屬于祖籍蓬萊溫泉村的唐裕,他是一位東南亞的實業家。他的一次次北望,捐資二百五十多萬元,在家鄉蓬萊鎮興辦文化教育事業。而且,他還把畢生收藏的三萬個造型優美、質地迥異的茶壺,無償地捐獻給家鄉。
此行,我有幸見到了這些茶壺。茶壺與我隔著玻璃,在時光中靜默無言,可是三萬個它們整整齊齊地排列在那里,像出征的士兵,不能不給人以心靈的震撼——惟有家鄉,才能承受得起一位游子無私地回報。
北望的目光中,還有一雙屬于生于蓬溪村的柯進來。我們在進來中學如詩如畫的“美安樓”“敬業樓”“敬誠樓”之間穿梭,既品味著“美安”“敬業”“敬誠”這樣飽含著人生哲理的字眼,又感受著這些華僑的感人事跡。思考著他們為何走得遠,卻又能夠回得來。因為,家鄉是他們的根,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什么叫“根”,《淮南子·原道訓》說:“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p>
夜晚,我們入住蓬萊石鏡山景區。此地,距離清水巖其實不遠。夜色朦朧,看不清周邊的景色。一位瘦弱的六十歲左右的老者慢騰騰地掏出手機,幫我們這些入住的賓客一個一個地找房間門禁的密碼。這么大歲數了,而且瘦弱成這樣,還要出來打工,我心里生出了對他的同情。
白天在山水間轉了一天,頗覺乏累,這一夜就睡得格外香甜,在雞啼和狗吠中醒來,拉開窗簾,把早晨迎到房間。呀,云霧在窗外流淌,眼前還有一座和云霧連接成片的水庫,棧道亭榭、桃花步道和一座一座的小木屋在云水間若隱若現。趕緊掏出手機拍下這仙境,拍了仙境,更想成為仙境中的人。
出了樓,卻在樓門口碰見昨夜的老者,他主動問我昨夜睡得可好,于是我們就閑聊起來。太陽升了起來,云霧消散了一些,面前水庫邊的鴨子大聲嘎嘎地叫著,似乎是對我們攀談而忽略了它們表示不滿。
原來我昨晚心里生出同情的這位老者,就是這景區的老板。他年輕時從這里走到廈門,在廈門打拼積累了一定財富,可是在他的心里也有一棵枝枝朝北的樹,這棵樹不停地招展,不停地呼喚著他回來。于是,他在廈門坐不住了,回到這里創辦了這家集科研、培訓、種植、養殖、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生態園。他告訴我,雖然景區現在年接待游客可以達到五十萬人次,年收入也超過五百萬元,但他卻有點打退堂鼓的意思了,因為他的孩子們都在廈門,沒人回來幫忙,一個人在這里又有什么意思?他神情有些沮喪地搖了搖頭。
我心里著實替他惋惜起來,安溪位于廈、漳、泉閩南金三角西北部,此地作為廈門的后花園,發展生態旅游業,能和清水巖景區連成一片,打旅游的組合拳,可謂商機無限。如果他的孩子們在我的眼前,我簡直要躍躍欲試、“不知深淺”地做他們的思想工作了。
我在他這里住了兩個晚上,白天在安溪蓬萊的山水間盤桓,在幾位海外華僑的祖厝間穿梭,夜晚休息前在他這里品茶,聽安溪的老茶客講茶。
回去的那天早上,他喜滋滋地告訴我,在鎮干部的幫助下,他女兒的思想工作終于做通了,女兒答應回到家鄉幫他經營事業了。
我心里為他欣喜的同時,又想,其實他的擔心、我的惋惜都是多余。他的孩子一定會回來。別說在廈門,別說在國內,就是遠隔千山萬水,就是在地球的另一端,他們早晚也會回來。
因為這里是“仙境”蓬萊,因為蓬萊有棵枝枝朝北的樹,因為這棵樹在他們的心里一直招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