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2-09-23 09:36:09
原標題:她們為“大國農匠”書寫時代注腳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她們為“大國農匠”書寫時代注腳
來源:中國婦女報
9月14日,來自全國各地的7位巾幗新農人入圍“大國農匠”全國農民技能大賽(種植能手)決賽,在廣闊的田野中,她們用自己的生動實踐,詮釋著新時代的巾幗“大國農匠”精神。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姚建
■ 王丹青
比賽剛結束,趙麗杰就收到了親朋好友“轟炸式”的信息。“有人問比賽結果,但更多的是問我,比賽直播上,你怎么笑得那么開心啊?”趙麗杰是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榮盛達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笑起來有淺淺的酒窩。
“我開心是因為見到了同樣從事農業的姐妹,還見到了給予我扶持與鼓勵的婦聯‘娘家人’。”趙麗杰說。
在9月14日舉辦的“大國農匠”全國農民技能大賽(種植能手)決賽上,愛笑的趙麗杰獲得了好成績。“我今天第一次佩服我自己,因為我感受到了‘大國農匠’的魅力。”趙麗杰難掩內心的激動。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大國農匠”是新時期高素質職業農民的優秀代表,他們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作為今年農民豐收節的系列活動之一,“大國農匠”全國農民技能大賽(種植能手)吸引了全國106名種植能手參賽,有7位女性入圍前40強,她們以精益求精的匠氣、傳承帶動的匠心和互助合作的匠意,為“大國農匠”書寫著時代注腳。
精益求精:做有匠氣的巾幗新農人
“我是種糧的,一年四季只有冬天才能有點空閑,所以很少來參加這樣的大型比賽。”山東省泰安市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麗娜告訴記者。2008年,薛麗娜和丈夫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后一起回到家鄉,一頭扎進了廣袤無際的田野中。
薛麗娜的家鄉泰安市馬莊鎮是傳統農業特色鎮,父輩種糧,薛麗娜和丈夫也選擇了種糧。從2013年起,薛麗娜與丈夫投入新品種的培育工作中,建立農技推廣試驗示范基地600畝,與全國農技推廣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累計引進示范小麥、玉米新品種400余個,開展糧食新技術示范15項,集成推廣小麥、玉米高質高效技術模式;建立小麥新品種培育基地200畝,已培育擁有自主產權的小麥新品系200多個。
“過去父輩種糧,是為了‘吃飽’,如今我們種糧不僅為了吃飽,還為了‘吃好’,為了保證中國的飯碗裝的是中國的糧食。”薛麗娜告訴記者。
在種植技術上“精益求精”,是巾幗新農人們對“農匠精神”的深刻體會。
為了加快推動家鄉水稻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湖北武漢永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胡丹引入智慧農場科技項目,進一步推進合作社水稻種植的標準化、數字化、可溯化和智慧化,節省種植環節投入20%~25%,實現增產5%~8%,并通過項目培訓、技術資料發放,提高種植戶科技素質,推廣新成果,輻射帶動全區科技種植水平,增加種植戶的收入。
“在技術上精益求精,不僅是為了更好地以科技創新賦能農業發展,更解決了‘未來誰種地’的問題,智慧農場也許能夠成為吸引年輕人回到家鄉、從事農業的新平臺。”胡丹說。
傳承帶動:做有匠心的巾幗新農人
對于“農匠精神”,遼寧省北鎮市合勝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桂梅有著不一樣的理解。
從事農業生產近30年來,最讓陳桂梅感到欣慰的,是她用自己研發的“有機疊加”施肥技術,帶動全村及周邊六個鄉鎮的村民一起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我覺得自己富了不算富,一定要把自己掌握的科學種植方法傳遞給身邊有需要的人,傳承和帶動是‘大國農匠’應該做的。”
為了讓更多村民尤其是農村婦女掌握增收致富的方法,陳桂梅自籌資金創辦“惠農科技大講堂”,10年來堅持不定期免費向果蔬種植農民傳授“有機疊加”施肥技術和一套科學栽培管理方法,惠及萬余人次;并培養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業講師,打造了一支“那日松”安全種植技術團隊,對有需求的農戶隨叫隨到,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傳授技術方法。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帶領全村及周邊村民種芒果的陸秀緞完成了從村醫到致富帶頭人再到村黨總支書記的“角色轉變”。在陸秀緞的帶動下,曾經沒人種芒果的百色市田東縣林逢鎮東養村如今成了全國“一村一品”芒果村,全村種植芒果2.3萬畝,年產量2.8萬噸,各家各戶都蓋起了樓房,她還連片帶動周邊6個鄉鎮、2000多戶農戶種植芒果18萬畝,形成了百色市最大的芒果種植產業帶。
“我覺得‘大國農匠’不僅是一種榮譽、一種肯定,它更激勵著我們繼續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投身鄉村振興偉大事業。”陸秀緞說。
互助合作:做有匠意的巾幗新農人
比賽結束后,現場的35位參賽選手在臺上合影留念。幾位巾幗新農人聚在一起,互相提議說:“咱們建個微信群吧,以后常聯系!”
抱著學習的目的來,收獲了同樣深耕農業的“異姓姐妹”。一場比賽,正成為巾幗新農人們互相學習、互助合作的“窗口”。
“我不常參加比賽,但這次收獲很大。”胡丹告訴記者,“趙麗杰跟我分享了她的經驗,一定要多參加大型比賽,多學習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和優秀做法。”
在當地婦聯組織的推薦下,趙麗杰參加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比賽和培訓,這次比賽,她更是提前兩天到達了比賽的舉辦地——山東省德州市樂陵市,“我喜歡研究、學習農業機械知識,山東是農業大省,希望能借這個機會來學習這里的新理念和新技術。”
有同樣想法的還有古田鶴塘明艷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創始人余海燕。9月13日凌晨4點從福建出發,余海燕一到山東,就被這里大片大片的玉米地深深地吸引了。
她告訴記者,從2015年起,她開始投入“茶菌循環增值利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的探索實踐中,一方面讓茶枝替代木屑,高效栽培食用菌,另一方面利用茶菌渣返回茶園,替代有機肥。
“靠這種方法種植的香菇,價格能比普通品種貴3倍,但市場反響很好,供不應求。”實踐成功后的余海燕又將目光瞄準了“茶豆菌”新技術,在茶園中套種大豆,實現三種產業的融合發展。“我們已經在寧夏嘗試這種耕作方法,效果還不錯。”而此次在山東,余海燕又在考慮能否將玉米秸稈作為食用菌的培養基,“希望能有機會實踐一下,讓古田的菌菇在山東生長,為更多的農民提供致富新思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