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山東省委網信辦、省自然資源廳、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黃河河務局主辦,濟南、淄博、東營、濟寧、泰安、德州、聊城、濱州、菏澤等市黨委網信辦協辦,山東廣播電視臺承辦的“沿著黃河遇見海”(第二季)暨“千秋一河大潮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于10月9日-11日在山東舉行。來自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山東省內網絡新聞媒體的編輯記者將赴濟寧、聊城、菏澤一線,通過蹲點采訪的形式,探訪黃河文明,尋根齊魯文脈,讓世界通過黃河文化進一步認識山東、讀懂中國。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0日訊 最近,鄄城縣黃河灘區村臺的六合飯店老板陳景辛開始學著拍攝一些小視頻,來記錄自己經營飯店的情況。這兩年,他明顯感覺到飯店承接的婚宴增多了。有時候兩對新人同時結婚,陳景辛經營的飯店一天承接的婚宴能有60桌。除了婚宴,村民們其他的餐飲消費也明顯增多。“寶寶宴、升學宴、同學聚會、老人過生日之類的宴請,現在都挺多的。村民來這里方便,吃完就走,也不用在家忙活了。”陳景辛告訴記者。
以前,在村里開飯店,陳景辛想都不敢想。在他的記憶中,村里長年飽受黃河水患威脅,房屋破敗不堪,對于村里人來說,“娶個媳婦都稀罕”。
年過七旬的村民陳佰藏就曾多次經歷黃河泛濫,“水大的時候一個小時就能漲一米高,村民只能往房頂上跑,房子里的東西和糧食都淹了。”由于洪水頻繁,不少村民都過著“搬遷重建、大水沖倒、再搬遷重建”的悲情循環。
2017年,為徹底解決灘區群眾生產生活困難,菏澤市開始實施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考慮到居民和土地的感情,當地采取“就近就地筑村臺”的措施進行安置。鄄城縣4.1萬名灘區群眾告別了舊村莊,喜遷新居。六合新村是鄄城縣黃河灘區4個遷建村臺中面積最大、搬遷人數最多的代表性新村,2020年9月,村民完成搬遷,家家戶戶住上了白墻黛瓦的“新家”。
位于六合新村黨群服務中心的黃河灘區遷建展覽館,為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這項史無前例的重大工程留下珍貴的歷史記憶,展覽館以“中國夢”為主題串聯起“治黃逐夢、同心追夢、藍圖繪夢、喬遷圓夢”四篇章,在展現鄄城縣黃河灘區遷建、反映黃河灘區遷建工程巨大成就的同時,完美融合了黃河文化和劉鄧大軍渡黃河等紅色文化。
遷建之后,鄄城縣同步啟動了產業規劃,在農業上打造規模化的現代農業;在村臺上,建設創業車間、學校、醫院、快遞、超市等公共設施,為群眾打造5分鐘生活圈,方便了群眾生活、就業、教育、娛樂,實現了灘區群眾千年以來的安居夢。
原本在縣城開飯店的陳景辛,就是看到了家鄉的“大變樣”,才決定回到村里經營,并擴大了飯店的規模。
除了村臺,這里的產業也迎來了大發展。2008年開始種植黃桃的陳佰光就感受到了巨大的變化。作為種植大戶,當時他的桃園沒有路、水電不齊全,黃桃采摘后只能用小型農用車拉到黃河大堤外面去裝車。黃河灘區遷建之后,道路加寬了一半,高標準農田建設使得他周圍的配套設施、包括水電都非常齊全,他管理的果園從最初的80畝發展到了現在的1000畝,用工最集中的時候能達到200人。
近年來,六合新村所在的鄄城縣舊城鎮因地制宜,探索鄉村振興致富之路,通過聯村共建推動產業發展,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建設3處返鄉創業產業園,帶動2000余名群眾就近就業,鄉村產業越來越振興。與此同時,充分發揮黃河自然風光優勢,利用灘區遷建展覽館、村臺社區等資源,積極打造集黃河文化生態采摘、農家樂為一體的沿黃旅游路線,持續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眼下,圍繞新社區發展,鄄城縣又整合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深挖文旅資源,打造鄉村振興直播間研學教育基地。產業園的黃桃,從村臺邁向全國,而越來越多的新產業新業態,也正融入灘區群眾的新生活。
閃電新聞記者 崔冬梅 趙浩天 鄄城臺 高志國 嚴慶合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