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閃電新聞
2023-09-09 19:16:09
文/董光強
“上課!”
“老師好!”
這是多么熟悉而又令人懷念的情景。又是一年教師節,我們會不禁想起那些親愛的老師們。
我們記得老師們的經典語錄。
“你們是我帶過的最差的一屆”“同學們注意,我要變形了”“今天是9號,那么就請9號來回答問題”“這道題選A,因為BCD都不對”,每逢教師節,老師們的那些口頭禪總能引起我們的共鳴。長大以后,我們才真正理解老師們的敬業和奉獻,才更加懂得當年的“嚴管”其實是“厚愛”。想起前段時間,做一個中英雙語視頻,有幾個語法問題拿不準,便通過微信請教高中英語老師,時隔多年未見,她熱心解答,這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那個懵懂年代。
或許,工作了才更加懷念校園生活,特別是大學時代的課堂一二事至今歷歷在目。還記得,《現代文學》劉老師在第一節課時,在黑板上認認真真地寫下“與你同行”四個字,跟我們分享同行(xíng)和同行(háng)的兩層含義;《古代文學》鐘老師上課從來不看課本,更不用PPT,“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野人曠蕩無靦顏,豈可久在王侯間”等等張口就來,一次講到唐樂,您說“唐樂就像現在所流行的……”此時,您的手機突然響起彩鈴聲“浪奔……”;教《大學體育》的李老師是不“游戲”的“游戲”老師,游戲課的活動量一點不輸籃球、足球課,有一次下雪您帶著我們繞圈跑,自己不小心滑倒了,還不忘提醒我們注意安全……
我們記得老師們的親昵稱呼。
有一種老師是“老阿姨”。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最美奮斗者”稱號獲得者龔全珍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9月2日逝世,享年100歲。她出生在山東煙臺,1957年跟隨丈夫甘祖昌將軍回到農村,從事教育事業60多年。離休后,她又扶貧助學,從不要一分報酬,還曾自帶饅頭、面包就著白開水當午飯。她資助的學生彭艷峰也成了老師,教誨依然縈繞在耳畔:只要愛學生,就一定能當好老師……
有一種老師是“布鞋校長”。老師的愛,總是潤物無聲。李振華是一位自己穿5元布鞋助學150余萬的“傻”老師,今年是他在淄博市沂源縣大山里堅守的第70個年頭。這些年,他培養1萬多名學生成才、資助2400多個孩子,退休后還設立了“振華青少年思想疏導熱線”……
有一種老師是“夫妻檔”。前不久,籌備紀念濟南抗日女英烈辛銳的線下活動時,我結識了劉希云、李現新夫妻倆。兩人同為濟南市章丘區辛銳中學的老師,30多年來攜手并肩,通過編寫校本課程、創作校歌、排演柳子戲等多種形式,宣講辛銳烈士的英勇事跡。
老師就像照進生命中的一束光,溫暖著我們的生活,更指引著我們前行。一年又一年、一屆又一屆、一代又一代,是接力更是傳承,他們用扎實學識,以信念與大愛,培育棟梁之才,教我們解開“試卷之題”,也助我們回答“人生之問”。
我們記得老師們的諄諄教誨。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有不少美麗的詩詞贊美老師、懷念老師,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而今宛爾音容在,猶是當年問字時”等等。有不少朋友和同學,毅然選擇了這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職業,堅守三尺講臺,潛心教書育人。
遇到一位好老師,是我們一生的幸運。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令自己難忘一生的老師,都有對自己產生重要影響的一次談話或幾句教導。一位老師留言,最好的文章永遠是下一篇,請相信有人在讀你的文章、有人在讀你;一位老師在班級群里說,不關心你們飛得高不高,只在乎飛得累不累。當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的“老師”不僅在學校,更在我們身邊,比如前輩、比如同事、比如普普通通的每一個人。我們更要向時代學習,以人民為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今年9月10日是第三十九個教師節,是屬于全國1800多萬名人民教師的光榮節日。我們致敬,每一位心懷熱愛、在崗位上默默耕耘的園丁;我們呼吁,全社會營造弘揚尊師重教的風尚,淡化教師節的所謂“禮數”,莫讓節日變了味;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老師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教書育人、培根鑄魂,努力做“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
此刻,給老師發條微信、打個電話吧,送上一份驚喜、表達一份祝福。對于老師而言,學生的認可和關注,是最大的褒獎;學生們的成長成才,是他們的最大心愿和幸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