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7日訊 12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公告,將于2023年1月8日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執行“乙類甲管”已近3年的調控政策,此次為何調整為“乙類乙管”?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特邀權威專家回應了公眾關切。
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將傳染病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要具備相關條件。在依法的前提下,根據對病原體、疾病的性質和危害性的認識,根據人群免疫力和衛生健康系統的抵抗力,根據疫情現狀和未來走向,聚集專家的智慧、借鑒國內外經驗,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決策。
從法理依據來看,當一種傳染病可能對公民的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會造成嚴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時,國家可以對公民和社會采取高強度的干預措施。但是當傳染病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減弱,對于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減輕時,國家就應當動態調整干預措施的強度,保證傳染病防控措施因時因勢優化調整。
為什么說我們已經具備了調整為“乙類乙管”的基本條件?
將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作出的決策。我國近三年的抗疫工作,也為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是國際和國內監測數據證實,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其他關切變異株顯著減弱。二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得到普及。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34億多劑次,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占全國總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三是醫療救治能力得到提升。通過完善分級診療救治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增設發熱門診,增加定點醫院重癥病床、ICU以及相關救治設備與物資,統籌實現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醫療服務保障。四是我國已具備包括中藥、西藥在內的抗新冠病毒藥物生產和供給能力。五是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健康素養進一步提升,自我保護能力逐漸提高。
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是基于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感染后引起重癥、死亡等情況,以及國際上疫情形勢變化作出的決定,是為了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政策調整后,我們要克服麻痹思想,切實做好保障健康等工作。
閃電新聞虛擬主播小妮 編輯 朱俊杰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