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6日訊 “2022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 第八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于9月26日至28日在山東曲阜舉辦。本次論壇主題為“人類文明多樣性與人類共同價值”,設有1個主論壇、9個分論壇。9月26日上午,尼山文物論壇在曲阜尼山講堂一樓和樂廳舉辦,14位專家圍繞論壇主題“儒家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發言交流。
論壇上,來自曲阜市文物保護中心的張龍就儒家建筑文化遺產特點進行了介紹。
時間空間的普及性
時間上,從創建時間來看,曲阜孔廟始于周代,魏晉時期都城建孔廟興起,唐以后推向全國,明清達到鼎盛,民國時期建廟之風猶存。書院濫觴于唐,宋代已成定制遍布全國,并取代了官學的教育角色,明清更加繁榮普及,直至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朝廷詔令全國書院改為大、中、小三級學堂,書院才退出歷史舞臺。從建筑遺存年代來看,因土木建筑怕火易腐,很難長久保存,現存文廟書院建筑多為明清遺存,年代較早的僅有宋金元時期的石礎、木構等部分建筑構件,但在建筑群落中依然能看到歷代維修重建的痕跡;空間上,文廟書院類儒家建筑文化遺產分布極廣,歷史上除西藏外的其余省份均有分布,而現存沒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文廟書院建筑遺產的省份只有西藏和寧夏。時間與空間的高度普及帶來的是儒家建筑文化遺產極高的認知度和文化認同,在教育和文化領域已轉化成為國家、社會及民族普遍認同的信仰符號和精神標識。
建筑類型的多樣性
做為祭祀和教育為目的的功能性建筑,文廟書院建筑的構成、布局、形制等受到國家禮制和民間習俗的約束和規范,形成了較為統一的建筑規制,同時,建筑文化發展又是一個不斷演變和融合的過程,必須和當時當地的文化背景、環境條件、人們需求等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由此形成了在統一建筑規制框架下的地區性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建筑的布局、規模、結構、風格、材料、裝飾等等各個方面。以文廟為例,布局多為坐北朝南,也有坐東朝西(如四川名山文廟)、坐西朝東(如云南景東文廟)和坐南朝北(如泰山孔子廟),有九進、七進、五進、三進院落不等,主體建筑大成殿的規模有九間、七間、五間、三間等,結構上有抬梁式、穿斗式和臺梁穿斗結合式,屋頂樣式上重檐、單檐及廡殿、歇山、懸山、硬山等形制,如此等等。現存的儒家建筑文化遺產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提供了眾多類型多樣的可比較性樣本,這在其他建筑遺產中是不多見的。
價值功能的延續性
出于對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尊崇和科舉教育體系的維護,歷史上的文廟書院等儒家文化建筑一直受到國家及地方的崇拜和保護,無論朝代如何更替,其尊嚴和神圣未受影響。許多文廟和書院建成之后會經歷遷建、維修、擴建等等復雜過程,因戰亂、雷火等原因雖偶有損壞,但很快就得到修復,建筑本身得以延續,其價值功能也沿襲不斷,包括今天新建的一些文廟書院,依然是人們緬懷先師、紀念先賢的精神殿堂,也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和課外研學的重要場所,這與其歷史功能是一脈相承的,這也正是儒家建筑文化遺產當代價值的最集中體現。從其建筑功能上來分析,無論是采取官方推行或是民間自發的方式,文廟書院這類建筑文化遺產的社會教育、科學研究的實用價值以及道德涵養、文化傳播的歷史功能就能得到延續和生存。
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是利用和傳承,利用是最好的保護。張龍表示,要深入挖掘遺產的價值內涵,引入文化線路的保護理念,做到統籌規劃整體保護,多層次多角度探索活化方式,因地制宜開展合理利用,使其真正融入社會民生,實現文化遺產的造血重生,才能真正發揮儒家建筑文化遺產特有的文化教育功能,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
閃電新聞記者 于銘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