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26日訊 2月26日晚,以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織錦護臂為題材,由北京新疆兩地聯合出品、制作、演出的舞劇《五星出東方》在山東省會大劇院精彩亮相。
演出當晚,舞臺上婀娜嫵媚的“燈舞”上演“手可摘星辰”,端莊大氣的“錦繡”舞段伴隨織機聲袖舞翻飛,一展大漢氣魄,火熱動感的“集市舞”讓觀眾忍不住一起律動搖擺……各具特色,多彩豐富的舞段令人目不暇接,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笑中帶淚,劇場內掌聲、歡呼聲迭起,在場觀眾紛紛被國寶文物演繹出的傳奇故事所打動。據了解,舞劇《五星出東方》今年將在全國十余個城市巡演50場。
舞劇極具風格特色的創作、豐富多元的舞蹈語匯、跌宕起伏的劇情設計等,給現場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觀眾稱:“用舞蹈講述文物故事、表達民族融合,又一部文化自信之作”,“不僅看了劇,了解了歷史,也讀懂了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據了解,舞劇《五星出東方》的構想和題材來源于在古絲綢之路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一塊織錦,長18.5厘米,寬12.5厘米,上有八個篆體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歷經千年,色彩依舊艷麗如初。織錦現為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出土也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舞劇《五星出東方》基于這一無比珍貴的創作資源,通過藝術化創作處理,以舞劇的形式讓珍貴文物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內涵在舞臺上生動鮮活地展示出來。
該劇以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為題材,講述了漢朝戍邊將領奉在精絕古城與北人首領之子建特、精絕首領之女春君之間,從劍拔弩張到并肩攜手、從素不相識到深深認同,結下深厚情誼的動人故事,詮釋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結成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主題。
舞劇從尼雅考古現場開篇,考古人員發現“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后,在風沙中進入時空隧道,為觀眾展開了這塊織錦背后的故事:奉作為漢朝將士在戍邊前得到大漢天子御賜的“五星出東方”護臂。在風暴中,奉和北人首領之子建特及其助手們被精絕百姓所救。奉和建特從敵對到對手再到朋友、戰友,他們的友情水到渠成,奉也收獲了精絕首領之女春君的愛情。風沙磨礪,幾番變故,真情讓他們敞開心扉,友愛讓他們守望相助,熱血讓他們生死與共。奉走了,他守護西域的一片赤誠,如同他貼身的織錦護臂熠熠生輝,字字千鈞。但這片土地永在,各族人民結成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仰望五星閃耀,心向東方。
除了故事情節高潮迭起,人物角色真實生動之外,舞劇《五星出東方》的一大特色就是它集納了多樣的舞蹈語匯,不是單一形式的舞蹈風格貫穿全劇,這樣的編排形式讓每一段情景故事中的舞蹈展現都能給觀眾帶來驚喜。精絕城中充滿西域色彩的夜宴“燈舞”可以找到民族舞的影子,精絕集市中各族人民共同起舞的“蹦迪”舞段,又仿佛是街舞和踢踏舞的混合呈現,“錦繡”中展現出的提袖折腰又屬于古典舞的范疇,還有俊男“洗澡舞”、和尚“廣場舞”、群眾“吃瓜舞”等等,如此豐富有趣的舞蹈創作讓舞劇《五星出東方》成為主旋律作品中的另類,也顛覆了觀眾對民族題材舞劇的傳統認知。
舞劇《五星出東方》從醞釀創排到登上舞臺歷時兩年時間,回顧創作往昔,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董寧說到:“‘五星’這部作品創作的心路感受,其過程對我們而言,它的艱難程度,不亞于一次深入沙漠的考古,雖然條件艱苦,但它最終給我們帶來的驚喜,足以比肩考古有所收獲時深入心靈的激動與滿足。”為了講好這個故事,主創團隊親赴新疆和田采風,站在大漠腹地感受這件護臂所帶來的最真實的情感鏈接,同時又從和田地區考古史實、當地民情、民族服飾、民族音樂等方面提煉藝術語匯,了解少數民族音樂樣態和當地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為創作積累了珍貴的素材,明確了創作的藝術方向與特點。
總編導王舸在創作中采用了非常規的構思編排,他談到:“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這部作品中主要通過人和人之間的融合來表現,這個劇的特點是不沉重,娓娓道來,利用幽默、詼諧、輕松的表演方式,在很順的敘述中突然進入另外的節奏,這樣的表現手法,讓觀眾產生許多新奇的感受。”
閃電新聞記者了解到,2月26、27日舞劇《五星出東方》在濟南演出后,將于3月5-6日在佛山大劇院延續精彩,講述動人的國寶故事。后續還將于3月12-13日在泉州大劇院、3月19-20日在深圳濱海藝術中心、4月在新疆烏魯木齊、和田等地進行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