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9日訊 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年輕的烈士血灑戰場,他們的父母、妻子、兒女苦尋多年,一生都在盼望接烈士回家。在“讓思念發光 幫烈士回家”大型尋親活動的烈士名單中,烈士王立倉的祖籍在沂源縣安平區燕子崖村,于1947年在菏澤曹縣土山集犧牲。記者根據名單上的信息來到淄博市沂源縣烈士陵園,試圖尋找烈士王立倉的線索。
“安平區應該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叫法,以前的安平區應該是現在的中莊鎮,但從《革命烈士英名錄》的中莊鎮沒有王立倉烈士的相關記載。“沂源縣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江海濱告訴記者,根據目前的地域規劃,烈士王立倉的祖籍燕子崖村很有可能就是現在的燕崖鎮燕崖村。但記者仔細翻閱《淄博市革命烈士英名錄》,燕崖鎮犧牲的烈士中也沒有王立倉的信息。為此,閃電新聞記者記者跟隨江海濱來到燕崖村,尋找答案。
“王立倉,站立的立,蒼去掉草字頭。”燕崖村村民王德來和王德明向記者介紹,他們的父親名為王立倉,早年打過沙土集戰役和土山集戰役。
經過一番比對,王德明和王德來的父親王立倉與尋親烈士名單中的烈士王立倉信息基本吻合,那為何《革命烈士英名錄》里沒有王立倉的任何信息呢?
沂源縣燕崖鎮燕崖村支部書記齊元民向記者介紹,王德明和王德來的父親是老八路,因為家里收到了烈士證,還下發了補給復員軍人的小米,但收到小米兩個月后,王立倉回家了。
原來,王立倉并沒有在土山集戰役中犧牲,而是身負重傷,但因與部隊失聯,被誤統計進入烈士花名冊,成為一名活烈士。
腿上打著繃帶,左胳膊的傷口中還有一塊鐵片,王立倉就這樣被擔架抬回了家。王立倉的孫女王玲玲回憶,因為爺爺在炮兵連,耳朵被震得聽不見任何聲音,體內還遺留很多顆子彈。“一個人,一個糧食袋、一個子彈袋、一桿槍,一口炒米一口涼水咽下就接著上戰場。”在王玲玲的記憶里,爺爺生前很少講起戰爭的事情,但艱苦奮斗、不怕吃苦的道理常常提起。
回到家鄉后,王立倉老人一直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直至2012年因病去世,享年88歲。
“讓思念發光 幫烈士回家”大型尋親活動已經進行到第二季,在前期公布的名單中,共有80位沒有找到親人的烈士,其中山東籍烈士72人,浙江和安徽籍烈士8人。截至到目前,閃電新聞記者已經為12位烈士找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