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9日訊 山東各地的黨史館、博物館,陳列著建黨初期各種各樣的革命旗幟,它們的樣子雖然不統一,但都是指引共產黨人砥礪前進的旗幟。為慶祝建黨100周年,本臺推出主持人說黨史特別節目《紅旗飄飄》。今天,就由我們的主持人菲菲在虛擬演播室,給大家講述烽火中誕生的山東革命根據地第一面黨旗的故事。
在沂水革命紀念館,這里保存著迄今為止山東革命根據地發現的第一面黨旗。這面黨旗已經“82歲”了,它之所以能流傳下來,離不開一位老黨員的精心守護。
沂水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竇憲諾介紹說:“這就是老黨員劉洪秀獻出的那面黨旗,幾十年了,看到以后心里非常激動。你看這個圖案與現在有所不同。這是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這是斧頭和鐮刀,是參照著蘇共(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的黨旗來制作的,為了與蘇共黨旗有所區別,她把中國共產黨的英文縮寫C.C.P放在了這個位置上,人工一針一線來縫制的,很不易,也盡了她們的心了。”
1992年,時任沂水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的竇憲諾,從泉莊鎮馬頭崖村老黨員劉洪秀手里接收了這面經歷歲月滄桑、戰火洗禮的黨旗。
竇憲諾說:“對于這面黨旗的來歷,我深深感受到一點,那就是我們的黨組織走到哪里,就發動群眾到哪里,真正是做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
1938年12月,根據毛澤東“派兵去山東”的戰略決策,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八路軍山東縱隊在沂水王莊村成立,沂蒙山區成為全省抗日根據地的核心。黨的干部奔走在沂蒙大地,發動群眾,播撒火種。
1939年的春天,婦女干部趙煜琴來到沂水泉莊鎮馬頭崖村,根據多方考察,她介紹積極向黨靠攏的劉洪秀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臨走時,還把一面親手縫制的黨旗交給了劉洪秀,告訴他,發展新黨員,要在黨旗下宣誓。劉洪秀接過黨旗說:“你放心,有我在,就有黨旗在。”
山嶺間、草屋里,在這面黨旗下,劉洪秀有空就給村民們講述鐮刀、斧頭的意義。到了1939年底,馬頭崖一個不足200戶的小山村,已有黨員54名,成為當時的抗戰堡壘村。
竇憲諾說:“了不起的,當時的帶動作用,當時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就等于在這個地方,用這面黨旗點燃了一把火。”
黨員們積極爭先支前,還組成武工隊,除漢奸殺鬼子。面對敵人的反撲“掃蕩”,劉洪秀把黨旗看的比命還重要,有時把黨旗縫在衣服里,有時藏在房梁上、山洞中,隨時轉移。1940年3月的一天,村黨支部舉行秘密會議時遭到突然襲擊,劉洪秀發展的黨員張鋂為了引誘敵人,主動暴露,不幸被捕。面對酷刑,張鋂英勇不屈,盎然赴死,用生命保護了黨旗的秘密。
新中國成立后,劉洪秀仍在家里種地,沒有外出工作, 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著這面黨旗。
劉洪秀的兒子劉兆生說:“他不叫給拾掇鋪,他的鋪誰也不讓動,他都自己拾掇,到了他年齡大了,給他拾掇鋪去來,在他枕頭底下有個包袱,他看見了了不得了,不讓動。原來是面黨旗,他當時說為了保護這面黨旗,頭整天掛在褲腰帶上。”
1992年臨終前,劉洪秀把用生命守護了53年的黨旗獻給黨組織,完成了一位老黨員半個世紀的信念與守護。劉洪秀說:“這不就是我的生命嗎。”
竇憲諾說:“這么一個老頭你為了什么,只是為了他對黨組織的,對上級組織那一句承諾,有我在,就有黨旗在,就是為了這句承諾。堅守了五十年。”
幾尺素布,因為秀上了鐮刀斧頭,就賦予了無上崇高的價值。今天,第一面黨旗的顏色雖已褪去,但這紅色已染遍沂蒙大地。如今,泉莊鎮已經成為全省首個鄉鎮整建制全域3A級景區,在當地剛剛建成的“不忘來時路革命歷史文物展館”,劉洪秀的兒子劉兆生向大家講述第一面黨旗的故事。在一面嶄新的黨旗下,新黨員們,右拳高舉,立下永遠跟黨走的誓言——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