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7日訊 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市,首批81家企業亮相,陣容創下了中國資本市場歷史記錄。企查查數據顯示,從行業分布來看,81家企業中,制造業的企業數量最多,達到47家,占比約為58%。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誰掌握了制造業,誰就掌握了“上市密碼”。
作為我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十四五”開局之年,山東制造業瞄準更高端的發展目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山東將圍繞裝備制造等10個產業、35條產業鏈,全面推行“鏈長制”,精準謀劃實施補鏈延鏈強鏈項目;實施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升級計劃,在化工、紡織、機械等行業樹立一批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布局全網賦能的工業互聯網集群。
近日,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學技術廳、省財政廳等六部門又聯合出臺《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聚焦重點行業和領域,山東將篩選有能力、有志向引領產業鏈發展的企業建立梯度培育庫,加快培育發展一批以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業鏈領航企業為代表的制造業優質企業。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重點“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山東分居全國第三、第一和第二位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核心增長引擎,其中優質企業是領頭雁、排頭兵,在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發揮著“壓艙石”和強力牽引作用。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實施領航企業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山東省“十四五”制造強省建設規劃》指出,到2025年,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初步建成,“領航型”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先進標準、質量管理和自主品牌體系更加健全,制造業產業生態進一步優化。
閃電新聞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山東省優質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涌現出一大批“專精特新”“單項冠軍”優質企業。截至目前,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62家、重點“小巨人”企業157家,單項冠軍企業145家,分別位居全國第三位、第一位和第二位,打造形成了一支推動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力量。但總體上企業發展質量、影響能力等都與加快建設制造強省、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從行業看,優質企業以傳統產業企業為主,戰略新興行業數量較少,從供給側看,高品質、個性化、尖端化的產品供給能力較低,應用配套能力仍需加強。
2025年,山東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格局基本形成
聚焦山東省產業基礎雄厚、比較優勢明顯、發展潛力較大的重點產業,《實施意見》提出,樹立產業鏈領航、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三類典型標桿。重點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能力、綜合實力較強,相關業務具有國內市場話語權的產業鏈領航型企業;重點培育一批長期深耕產業鏈某一環節或產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在終端產品或中間產品擁有較高的市場地位和市場份額的單項冠軍企業;重點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生產管理精細、工藝技術獨特、創新能力強、增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的“小巨人”企業。力爭到2025年,新培育省級以上制造業“專精特新”企業1500家、小巨人企業600家、單項冠軍企業400家和領航企業150家左右,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格局基本形成。
《實施意見》提出構建梯度培育格局,促進各類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帶動提升。引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為國內市場領先的“小巨人”企業,引導“小巨人”等各類企業成長為國際市場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引導大企業集團發展成為具有生態主導力、國際競爭力的領航企業。
來自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的信息顯示,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分別于2016年和2018年先后啟動開展了單項冠軍和“小巨人”培育遴選工作,2019年推動了領航企業培育工作。根據部署安排,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分別于2013年、2017年開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單項冠軍培育遴選工作。同時會同有關部門落實“六穩”“六保”政策清單,出臺《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省級財政資金股權投資實施細則》《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實施細則》,加大政策支持和對企服務力度。截止目前,已先后培育遴選出4批共371家省級單項冠軍和14批5566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中有效期內的3424家)。
據悉,山東將建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平臺載體,支持領航企業發揮產業鏈“鏈主”作用,對上下游企業開放資源,通過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方式,在技術攻關、產品配套、品牌渠道、資金融通等方面,帶動關聯度高、協同性強的中小企業進入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同時,鼓勵中小企業加強與優質企業的協同創新、配套合作,持續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促進形成具有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現代產業體系。
此外,山東還將健全完善“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推動土地、能耗、污染物排放、水資源等各類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重點項目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