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6日訊 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近日,《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已經省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官網發布通告,就《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圍繞建設強核聚力的城鎮空間,優化城鎮規模體系,《規劃》提出,到2035年,山東城鎮化率將達到75%左右,形成2個特大城市:濟南、青島;14個大城市: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中等城市21個、小城市57個,建制鎮若干……未來十五年山東城市“規模層級”隨之明朗。
構建“一群兩心三圈”城鎮空間布局
閃電新聞記者了解到,《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規劃范圍為山東省全部行政轄區,覆蓋陸海全域國土空間。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為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是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是我國由南向北擴大開放、由東向西梯度發展的戰略節點,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十三五”以來,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將其作為八大發展戰略之一,構建了“一群兩心三圈”的區域發展總體格局,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融合發展、一體發展勢頭良好,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形成。
《規劃》提出,山東將圍繞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提升濟南、青島兩大中心城市能級,做強省會經濟圈、提升膠東經濟圈、振興魯南經濟圈,形成高效、集聚、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城鎮空間新格局。
在增強濟青兩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層面,《規劃》提出,山東支持濟南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增強區域引領和輻射帶動能力,打造具有強大動能和核心競爭力的高質量增長極,引領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
此外,《規劃》還提到,山東將加快煙臺和威海同城化發展,統籌濟寧和棗莊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促進臨沂、菏澤以市區為中心,全域一體化發展,持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推動全省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圖/山東省區域和城鎮協調布局圖。
優化城鎮規模體系
山東半島城市群人口總量較大、經濟基礎較好,是東部沿海地區重要城市群之一。
“十三五”期間,山東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做大做強縣城,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新型城鎮化發展邁入新階段,形成了2個特大城市、9個大城市、8個中等城市、75個小城市、1072個建制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不斷提升濟南、青島核心城市能級。萊蕪撤市設區劃入濟南市,青島即墨撤市設區,進一步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濟南、青島城市建成區人口超過500萬,邁入特大城市行列;
大力培育新生中小城市。2016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新的中小城市培育實施方案和特色小鎮創建方案,公布了8個大城市、15個中等城市、15個I型小城市,10個新生小城市、30個重點示范鎮培育名單。深入滕州、金鄉、鄒平等地開展調研,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每年組織開展中小城市培育試點評估,分析問題不足,完善改進措施,壽光市達到中等城市人口規模標準,莒縣、乳山、禹城等達到Ⅰ型小城市人口規模標準。22個特色小鎮入選國家級特色小鎮,數量居全國第二位;
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十三五”時期,山東半島城市群常住人口、戶籍人口雙過億。2020年底,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預計達到61.8%,比2015年提高4.8個百分點,16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均超過50%。
2021年,山東將加大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推進力度,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以上。放眼未來,在優化城鎮規模體系層面,《規劃》提出,到2035年,山東城鎮化率將達到75%左右,形成2個特大城市:濟南、青島;14個大城市: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中等城市21個、小城市57個,建制鎮若干……
銜接落實“十四五”規劃,圍繞“打造新時代安全韌性、城鄉融合、陸海統籌、區域協調、永續發展的美麗齊魯”,《規劃》明確了近期目標,實施六大行動,謀劃布局一批重大項目,為實現“七個走在前列”“九個強省突破”提供高品質空間載體。為實現城市群競爭力提升,山東將以濟南、青島中心城市建設為引領,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