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
2025-04-13 19:52:04
原標題:行走黃河·記者手記|沒想到,濟寧竟是座"雙面之城"
來源:舜網
原標題:行走黃河·記者手記|沒想到,濟寧竟是座"雙面之城"
來源:舜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張子慧
在濟寧,我經歷著奇妙的“時空轉換”——上午還置身未來智能工廠,看機器人精準運行復雜軌跡;下午已漫步尼山圣境,在大學堂細讀竹簡上的圣賢文章。不曾想,它竟是一座在傳統與未來間自由穿梭的“雙面之城”。
山東新能船業聯合車間去山東新能船業采訪時,我帶著對傳統船廠的刻板印象:油污、噪音、粗放的體力勞動。然而,智能化聯合車間里,機械臂精準焊接、AGV無人運輸車穿梭配送,仿佛置身科幻電影中的“未來世界”。這場“反常識”的工業革命,源于濟寧能源的本土資源、中集集團的海工技術、寧德時代的電池方案和武漢理工的設計智慧。四方合力,讓傳統造船廠蛻變為智能工廠——年產能240艘綠色船舶的背后,是全流程數字化的底氣。物聯網平臺的實時數據,更讓上下游企業協同效率大幅提升。原來,當造船業裝上“數字大腦”,重工業也能擁有“精致的靈魂”。
驚嘆未消,珞石(山東)機器人集團又帶來更猛烈的認知沖擊。
珞石(山東)機器人集團智能未來工廠“過年期間,我們這兒最忙的反倒是機器人——它得給員工們寫福字。”工作人員的一句玩笑,道出這些工業伙伴的智能化程度。在這座充滿未來感的工廠里,機械臂雖不會躬身行禮,卻以微米級精度完成每個動作,用算法詮釋著獨特的“禮儀”。從汽車零部件到醫療健康,從精密加工到科研教育,它們正重塑多個行業的制造標準。扎根孔孟之鄉的珞石野心不止于此——智能制造產業園二期全面建成后,將實現年產5萬臺工業機器人、年產值20億元的規模,并計劃年內登陸科創板,開啟新征程。
尼山圣境72米高的孔子像轉身踏入尼山圣境,時空驟轉。72米高的孔子像俯瞰大地,腳下的世界卻已煥然一新。大學堂外,漢服青年戴耳麥聆聽講解,前方白發老者舉手機悠然自拍。這一幕,將濟寧的“雙面”具象化:傳統與現代并非對立,而是相互滋養的共同體。
魯緣村里的沉浸式投影重現春秋學子求道場景在魯緣村,全息投影讓春秋時期的求學場景于數字光影中重生。當智能科技與竹簡論語同頻共振,濟寧的“雙面”也有了答案——傳統不是包袱,而是創新的根基;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文化的當代演繹。這或許正是“傳統如何走向未來”的最佳注解。
原標題:行走黃河·記者手記|沒想到,濟寧竟是座"雙面之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