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8日訊(山東經濟廣播記者張晶晶)
春風拂過魯西平原,冠縣萬畝梨園內,萬頃梨花正吐蕊綻放,吸引著八方游客紛至沓來。
“每年這時候,俺們村的梨花節都熱鬧得很,梨花一開,豐收的希望就來了!”站在“中華第一梨園”的觀景臺上,蘭沃鄉韓路村黨支部書記馮俊奎臉上寫滿期待。
冠縣梨有2100多年的種植歷史,目前以酥梨、鴨梨、秋月、豐水、黃金為主的梨樹達5萬畝,年產量17萬噸,是享譽齊魯的“果盤子”。然而,梨產業一度面臨挑戰:品種老化、市場低價競爭、品牌附加值低……
“過去的梨子一斤才賣幾毛錢,自從有了‘金字招牌’以后,像我們的豐水梨一斤能賣到3塊左右,像我們的秋月梨一斤能賣到4.5-5塊左右!”清水鎮劉屯村德盛果蔬專業合作社果農孫凌風感慨道。
這一轉變的背后,是冠縣市場監管局通過商標興農、標準興農打造的一系列品質升級工程。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這項冠縣鴨梨的地方標準終于在今年2月份正式發布實施了,梨果的農藥殘留、糖酸比都有了硬杠杠。”冠縣市場監管局黨組成員、一級主辦朱延紅說。
這項由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指導、山東冠縣沙鑫果品專業合作社起草的《地理標志產品冠縣鴨梨》地方標準明確了農藥殘留、品質指標等關鍵要求,通過配套開展農資專項檢查,既保障了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又推動鴨梨產業鏈標準化升級,為鄉村振興提供“品質引擎”。
“2006年經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冠縣鴨梨”成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近年來,市場監管部門持續強化品牌建設,積極引導66家企業、2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先后注冊梨商標91件,有了地標和商標的加持,冠縣鴨梨的名氣越來越大,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冠縣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郭子恒介紹說。
如今,冠縣清水鎮劉屯村的“東源牌”梨名頭越叫越響,每年往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的出口量達7千噸,產值4000多萬元。
不僅鴨梨出彩,冠縣近年來培育的新品種“冠縣酥梨”也火出了圈。酥梨個大核小皮薄肉白,酥脆香甜多汁無渣,平均果重460克,含糖量超過15%,可謂梨中上品,深受消費者青睞。
范寨鎮冠優數字果園種植示范基地負責人聶路平說:“市場監管部門和林業部門已經啟動了“冠縣酥梨”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申報工作,地理標識不僅是冠縣酥梨的‘身份證’,更是打開高端市場的金鑰匙。”
隨著申報工作的推進,冠縣酥梨的產業化發展步入快車道。2023年“冠縣酥梨”載入當地《年鑒》,2024年2月《酥梨栽培技術規程》聊城市地方標準正式實施,從生產環境、苗木選擇,到種植管理、采摘和采后處理的全過程都實現了有標可依,為冠縣傳統梨產業向標準化、品牌化、優質化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