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黃三角早報
2025-03-20 15:21:03
原標題:用文化“浸潤”社區之美——東營市創新文化書院建設城鄉文化社區
來源:黃三角早報
原標題:用文化“浸潤”社區之美——東營市創新文化書院建設城鄉文化社區
來源:黃三角早報
在黃河尾閭、渤海之濱的東營,一場貼近百姓生活的文化革新正悄然重塑著社區的面貌。2025年,東營市錨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標,以“文化惠民”為筆,以“文化書院建設”為墨,將油田記憶、紅色基因、家風傳承等“文化符號”編織成精神紐帶,讓“天天有特色、周周有精彩”的文化生態,在社區方寸之地書寫著新時代的文明答卷。
大眾新聞·黃三角早報記者 商堯 通訊員 李娟
煥彩文化基因 點燃社區傳承火種
拓展文化版圖 構建全齡教育范式
深耕文化土壤 延伸文明實踐末梢
文化是城市的精氣神,社區就是這精氣神扎根的地方。東營市以“一社區一品牌”為綱,將油田文化、紅色文化、家風文化三大主線編織成社區治理的精神紐帶。
錦華社區的文化書院內,一座“油田記憶展覽館”承載著這座城市的工業史詩。銹跡斑斑的采油工具、泛黃的工作日志、定格奮斗瞬間的老照片,都無聲訴說著“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崢嶸歲月。錦華社區黨委書記劉惠介紹:“我們邀請老石油工人擔任講解員,用他們的皺紋和鄉音,為年輕人鐫刻歷史的溫度。”在這里,“石油精神大講堂”每月開講,退休勞模與技術專家以親身經歷,將“艱苦奮斗、為國奉獻”的信念化作一粒粒種子,播撒進新一代東營人的心田。
退休總編輯丁興農的客廳,曾是錦華社區最早的“文化陣地”。一支筆、一沓紙、一顆赤子心,他手寫“客廳小報”,記錄社區故事。從一人執筆到“9+17人的編輯部”,從油墨飄香到《1964,他們正年輕》石油回憶錄的正式出版,這場“一個人的文化長征”最終匯聚成集體記憶的洪流。“當年會戰,他們這些老石油人睡地窩子、啃窩頭,但心里裝著國家的油罐子,我們一定要把這種精神留存下來,傳承下去。”丁興農說道。
東營市深諳“家風正則社風淳”之道。在“家書傳情”活動中,居民以筆墨為橋,連接小家與大家。一位少年在給戍邊父親的信中寫道:“您守護國門,我守護家風。”寥寥數語,道出石油之城特有的家國同構。社區更將《共產黨宣言》陳列館、劉集支部舊址等紅色地標融入書院場景,通過沉浸式黨課、情景劇演繹,讓偉大建黨精神在社區落地生根。
文化書院的妙處,在于沖破年齡、空間限制,讓學習成了一輩子的事兒。步入玉蘭社區書院,3000多冊書琳瑯滿目,歷史書、文學書、科普書、畫冊啥都有。居民鐘輝感嘆:“我發現咱玉蘭社區相比以前有了巨大的改變,社區里文化味兒更濃了,看書的居民變多了。”這里不僅是靜態的藏書樓,更是動態的文化磁場:圖書漂流角讓知識“串門”,親子繪本課逗樂孩子,“玉蘭說事”議事會讓大家商量著辦事。
郵藝文化傳承人王清拿郵票當“導游”,帶孩子們了解百年黨史;退休教師開設“銀齡課堂”,教老人書法、國畫,幫他們找回年輕活力。“社區文化書院不僅僅是居民看書的地方,我們還按照‘一室多用 多室共用原則’,在文化書院開展科普講座、‘玉蘭說事’等多種類型的文明實踐活動,特別是王清老師以郵藝文化、家書文化為載體,把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故事講給孩子們,在社區掀起一股正能量熱潮。”玉蘭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長許亞琴說。
近年來,東營市創新“文化書院+”模式,打通教育資源的縱向銜接與橫向聯動。幼兒園的“國學童謠班”里,稚子吟誦《弟子規》;中小學的“紅色研學營”中,少年重走油田創業路;青年創客空間的“文化沙龍”上,思維碰撞出創新火花;老年大學的“智能手機課堂”內,銀發族笑談“云端”新生活。這種貫通各年齡段、聯動各方資源的教育生態,讓社區成為沒有圍墻的全民終身學習的殿堂。
文化治理的智慧,恰似春風化雨,讓文明的脈絡沿著街巷阡陌靜靜流淌,最終在社區生活的肌理中生根抽芽。當人們走進利津街道的黃河書屋,便能觸摸到這種潤物無聲的力量——這里不僅是墨香氤氳的知識港灣,更是一方治理創新的熱土。第九屆東營讀書節的序幕在此拉開,書頁翻動間,原創圖書推介會碰撞思想火花,移風易俗小戲《談婚論嫁》用詼諧臺詞破除陳舊觀念;書屋門外,義剪攤位前銀剪飛舞,環保市集里舊物煥新;書屋之內,“時尚婚禮沙龍”以簡約新風取代奢華攀比,居民議事會讓雞毛蒜皮化作握手言和。文化為弦,治理為歌,這座書屋儼然成了凝聚民心的交響舞臺,每一次活動都是和諧社會的生動樂章。
轉到讀書區角落,傳來清脆童聲:“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弟子規學堂里,孩子把千年孝道融入生活;隔壁公益繪本課,親子共讀溫馨滿滿;樓前“睦鄰花圃”,居民種花種草,種下鄰里情。更讓人高興的是,過去社區的“旁觀者”,如今成了建設家園的“熱心人”:退休老醫師的白大褂重新披掛,組成流動義診隊;戲曲票友將樓道化作舞臺,排演社區版《朝陽溝》;全職媽媽們以繪本為媒,搭建起親子社群。文化書院不再冷冰冰,而成了煙火氣濃濃的溫暖地兒,“社區”也不單是個地方,而是大家心貼心的家園。
東營的文化社區建設,恰似一場跨越時空的接力,既有先輩們拼搏奮斗鑄就的歷史豐碑沉淀其中,又有面向未來、蓬勃生長的無限活力噴薄欲出。文化書院承載著石油工人的壯志豪情與奮斗史詩,托舉著孩子們五彩斑斕的文學夢想,滿溢著居民對美好生活的熾熱期盼。正如一位居民在書院留言簿上深情寫下的話:“這兒點亮的不只是書頁,更是心燈。”隨著“文化書院+”模式的深入推進,東營將以文化為船,載著百姓生活的希望,為文化社區建設提供更多“潤澤人心、賦能發展”的鮮活樣本。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