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寧晚報
2025-03-20 10:12:03
原標題:從黑板到云端 解碼濟寧智慧課堂的創新實踐
來源:濟寧晚報
原標題:從黑板到云端 解碼濟寧智慧課堂的創新實踐
來源:濟寧晚報
濟寧晚報全媒體記者 蘇茜茜
當AI大模型DeepSeek走進課堂,化身為“智師”;當數字人“孔子”跨越千年時光,為游客答疑解惑;當立體書借助AR技術,生動展現孔廟大成殿的恢宏氣勢……濟寧這座承載著千年文脈的東方圣城,正在譜寫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交響曲。
突破傳統 AI“智師”進課堂
“同學們,請用DeepSeek分析這份建筑數據模型。”在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的課堂上,學生們輕點鍵盤,AI大模型瞬間將繁雜的施工數據轉化為直觀的可視化圖表。這一幕,讓專業負責人孫堯博士感慨不已:“人工智能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推動教育改革的催化劑。”
隨著DeepSeek等大模型接入實訓平臺,這里的課堂早已突破傳統的界限。學生通過精準的提示詞調用AI工具,迅速獲取信息、解決問題;教師則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思維引導者”,帶領學生探索如何讓AI從“基礎應用”邁向“智能體開發”。孫堯坦言:“我們不僅要培養會使用AI的人,更要培養能夠創造AI價值的人才。”
在這場悄然發生的教育變革背后,是學院對 “科技+人文”融合發展理念的堅守。在《AI倫理》《數字素養》等特色課程中,學生們深入探討技術的邊界,思考人文價值。一名大二學生告訴記者:“AI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可能性,但人文教育讓我們銘記為何出發。”
真題真做 實驗室到產業鏈“零時差”
走進學院的大數據技術產教融合實踐基地,濃厚的科技氛圍撲面而來:展廳里,校企合作的成果滾動播放;實訓室內,學生們正與山東融發數字公司的工程師一起調試系統代碼;工作室中,師生團隊正在為本地企業定制智慧農業解決方案……
“這里沒有‘模擬題’,全是‘真題真做’。” 孫堯介紹,通過 “雙園雙境” 培養模式,學生們一半時間在校內實訓室學習,另一半時間在數字產業學院參與真實項目。近三年,該中心累計培訓超過1.5萬人次,為全國輸送了大量既懂AI技術、又熟悉產業邏輯的復合型人才。
與山東豆神動漫的合作,更是讓技術落地充滿了“文化味”。在基地展廳,數字人“孔子”正用渾厚的聲音回答游客的提問。孫堯博士輕觸屏幕演示道:“未來,這位‘AI夫子’將‘入駐’手機,在景區擔任導游,在車間充當顧問,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超級連接者’。”
中國好禮 一本書實現數字突圍
翻開長達2.55米的《千年文脈 曲阜孔廟》立體書,用AR鏡頭一掃,大成殿的斗拱飛檐便在手機屏幕上 “立”了起來;輕輕拉動紙殼機關,一口立體水井躍然紙上,生動再現孔子“簞食瓢飲”的典故。這本融合了原創手繪、立體紙藝與數字技術的文化創意產品,已作為“中國好禮”走向韓國、意大利等國際市場。
“科技并非要取代傳統,而是讓文化‘活’得更加精彩。”孫堯說。作為曲阜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產教聯合體的核心成員,學院聯合39所院校、208家企業,打造“文化+數智+產業”生態圈。從數字孔廟到沉浸式文旅場景,從非遺數字化保護到文化IP開發,AI技術正成為激活濟寧文化名城的“新引擎”。
理性使用 “人機互動”到“思維進階”
在鄒城市接駕山小學的語文課堂上,“AI智能小助手”用富有韻律的聲音朗讀寫作要求,學生們全神貫注地聆聽。當一篇篇習作通過人工智能分析獲得精準的修改建議時,傳統作文本上密密麻麻的紅色批注正悄然發生改變——這是濟寧市教育系統運用AI重構教學鏈條的生動寫照。
“取棋子游戲的AI對手永遠不會失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運用數學規律來戰勝它。”在五年級的信息科技課上,王丹丹老師利用AI定制網頁“取棋子游戲”,學生們與AI對弈。AI穩定的發揮引發了學生的思考,進而引出課題,同時讓學生深刻感知數學規律的嚴謹性。當學生設計新規則或調整參數時,AI教育智能體輔助分析,降低了試錯成本,強化了他們對規律的認知。在辯論環節,圍繞“AI是否削弱人類創造力”展開激烈討論,課堂瞬間成為思維碰撞的舞臺,學生們在觀點交鋒中增強了理性使用AI的意識。
濟寧十五中的編程課堂上,學生們用Scratch搭建的“數字運河”里面,會眨眼的店小二和往來的貨船重現了“江北小蘇州”的繁華盛景。“通過克隆算法生成百舸爭流的景象,孩子們在游戲中理解了運河文化的數字表達。”濟寧市第十五中學校長劉輝說。
納入必修 拓展AI應用場景
在嘉祥縣金屯鎮,一場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春耕行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全鎮教師正在深入學習DeepSeek大模型構建的“數字看板”,該系統能夠實時診斷課堂教學行為,如同X光機一般精準透視教學中的薄弱環節。“過去評課主要依靠經驗,現在有了數據作為依據。”參與培訓的教師發現,AI生成的課堂互動熱力圖讓教學改進更具針對性。
這種變革的背后,是濟寧教育的頂層設計。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我市將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的創新高地,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等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全市中小學的必修課程,拓展“AI+智慧體育”“AI+美育浸潤”“AI+勞動教育”等方面的應用場景,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深化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知。探索AI驅動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助力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和學校建設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營造有利于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智慧支撐環境。同時,也將加大對師資力量的培養和引進,確保教師隊伍能夠緊跟人工智能發展的步伐,為學生傳授最前沿的知識。
記者手記
當AI與千年運河文化相遇,孔孟之鄉給出的答案并非顛覆,而是賦能。從人機協同的課堂新范式,到五育融合的育人新生態,這場悄無聲息的教育革命正在重塑孔孟之鄉的未來圖景。在這里,技術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點燃思維火花的燧石;變革不是疾風驟雨,而是潤物無聲的智慧滋養。或許,這就是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應有的模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