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東廣播電視臺廣播文藝頻道聯合濟南大學商學院MBA中心、濟南高新區稼軒講堂、濟南高新區文博藝術館共同開展的“我與兩創非遺體驗膠東花餑餑工作坊”成功舉辦。活動帶領觀眾現場體驗膠東花餑餑的制作技藝,在細心、耐心、巧心、慧心中,沉浸式體驗非遺之美,探尋非遺的創新之路,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膠東蒿酵面藝花餑餑非遺傳承人王軍好
活動特別邀請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膠東蒿酵面藝花餑餑第五代傳承人王軍好,講述了膠東花餑餑的歷史發展、極具特色的工藝以及傳統“威海八大件”的美好寓意和理念。并現場示范分享花餑餑的制作流程,在短短幾分鐘內,活靈活現的“清明燕”、憨態可掬的“小金豬”制作完成,引來大家一致贊嘆。
在膠東地區,燕子是吉祥的鳥,代表著平安吉祥。清明時節蒸面燕,就是盼著燕子早點歸來,也希望它們來得比往年還要多,也表示人們一年都會幸福、平安。
一雙巧手,一把剪刀,搓挑、剪、壓、捏,一只精巧靈動的小燕子在王軍好手里誕生了。
王軍好現場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膠東沿海蒿酵傳統花餑餑手工技藝,是人們采用一種野生植物香蒿與玉米面、黍米面發酵作為引子蒸制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花餑餑面食。膠東沿海蒿酵傳統花餑餑具有嚴格的傳承譜系和襲成脈絡,經過一代代創新和發展,傳承至王軍好已是第五代。王軍好讓非遺面食與工藝美術相結合,在滿足大眾需求的基礎上,原創設計了上千款主題花餑餑,將花餑餑做成美食中的藝術品,讓它走向全國,傳播到世界各地。
婚慶花餑餑
壽桃花餑餑
隨后,濟南大學商學院MBA中心的師生代表們,現場創作自己的花餑餑作品。大家沉浸在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傳統手工技藝所蘊含的智慧和魅力。
大家看到自己的作品蒸制出鍋時,現場響起了掌聲和歡呼聲。
新鮮出爐的花餑餑作品
“今天的活動真是太有意義了,讓我回憶起小時候過年時,跟奶奶和媽媽,一起做花餑餑的場景,充滿了儀式感。今后,我也要帶著孩子們一起做起來,把這些美好的技藝傳承給下一代!”濟南高新區文博藝術館的王潔館長,拿著剛剛親手制作完成的花餑餑,興奮地與大家分享。
王潔館長
濟南大學商學院MBA中心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朱瑾教授現場告訴記者:“我發現,在這個與傳統文化的鏈接過程中,大家的創造力都很強。除了去欣賞自己的創造力之外,去欣賞別人的創造力,彼此鼓勵,彼此欣賞,彼此交流創作過程中的一些創意,讓大家感受到更多的愛和動力,也是我今天一個很大的收獲。”
朱瑾教授
濟南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趙薇教授現場分享:“這次體驗活動,讓我們都得到了精神的滋養。通過《我與兩創》欄目走進高校,學生們現場學習體驗膠東傳統面食花餑餑的制作,大家獻計獻策——力爭讓山東的傳統非遺項目在今天這個時代更好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趙薇教授
作品展示分享
《我與兩創面對面》
隨后,濟南大學商學院MBA中心的朱瑾和趙薇教授,跟非遺傳承人王軍好現場互動交流,從如何提升和拓展膠東蒿酵面藝花餑餑品牌影響力,講好非遺傳承創作故事,探索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路徑,提出建設性意見,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齊魯大地煥發新的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