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4-03-29 11:57:03
原標題:從勘探研究的“前端”到開發利用的“后端”,看青島“深海開發”如何發力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從勘探研究的“前端”到開發利用的“后端”,看青島“深海開發”如何發力
來源:青島日報
從勘探研究的“前端”到開發利用的“后端”,青島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形成未來產業
看青島“深海開發”如何發力
挪威為“成功實現綠色轉型”,今年初正式批準海底采礦,成為全球第一個開放大陸架進行商業深海礦產勘探的國家。此舉再次引發深海采礦討論熱潮,讓人深感深海采礦“未來已來”。
近日,《上海深海探采產業發展白皮書(2024)》發布,進一步深入跟蹤未來產業細分領域發展的前沿趨勢、競爭格局,摸清上海的優勢和短板,聚焦深海探采,推動未來產業落子布局。
青島也在圍繞深海開發進行布局。制定出臺《青島市未來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搶占深海開發等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在山東省批準建設的15個未來產業集群中,青島市深海極地開發產業集群在列。
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隨著全球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深海資源逐漸成為人類探索的新熱點。當前,國內外諸多城市都在探索、布局。青島應該如何發力,下好深海開發先手棋?
深海開發進程加快
出臺《青島市未來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布局深海開發等未來產業先導區;獲批青島市深海極地開發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大洋鉆探、深海開采、深海生物、海底監測等領域;以“深海開發”為未來產業之一實施產業鏈精準招商,加大對海洋采礦設備、水下機器人等關鍵設備生產企業和研發機構的定向招引;聚焦海洋物聯網、深海開發等領域,今年實施27項重大技術攻關……近兩年,青島聚力深海開發,步伐大大加快。
深海資源包括油氣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等,其資源的開發,對于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儲量巨大的深海礦產資源含有高科技產品必不可缺的材料,關乎產業培育、升級,日益成為關注焦點。
這就是挪威推進深海采礦的重要原因,其官方直言“需要礦物來成功實現綠色轉型”;這也是上海、青島布局深海探采、深海開發的重要考量,因為深海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地。深海探采、深海開發涉及海洋油氣業(海洋石油開采、海洋天然氣開采、海底可燃冰開采等)、海洋礦業(海底熱液礦床開采、大洋多金屬結核開采、大洋富鈷結殼開采等)、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業等等,在培育深海采礦等未來產業的同時,能夠連鎖帶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業等海洋產業發展。其中,青島將深海生物資源用于制藥,已經展現出明顯潛力和發展前景。
今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強前瞻謀劃、政策引導,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其中,在重點推進的六大方向產業發展上,深海領域被納入了“未來空間”;在打造標志性產品方面,“深海資源勘探開發裝備”成為重要事項。可以看出,從國家到地方,都在加快向深海進軍,將深海資源勘探開發作為一項重要的“未來產業”進行布局。
機遇與挑戰并存
深海蘊藏著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但要得到這些寶藏,就必須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所以,對于那些致力于深海資源勘探開發的城市,首先要具備深海開發的堅實基礎。
上海是如此。作為全國唯一集船舶海工研發、制造、驗證試驗和港機建造的城市,上海在船舶海工企業集聚、裝備研發等具有競爭優勢,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系列化礦物垂直提升試驗平臺、世界上規模最大可用于深海采礦裝備中試試驗場景的疏浚過程試驗水池,有能力打造深遠海技術裝備的原創技術策源地和成果孵化基地。
“科學”號考察船開展深海科學探測。
青島也是如此。擁有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一批國字號院所、高校,管理運行“深海一號”、“科學”號、“東方紅3”號等多艘先進科考船以及“蛟龍”號、“潛龍”號、“發現”號等多個高新海洋探測平臺,在深海資源勘探開發方面走在國內前列。同時,青島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集聚中船系、中海油系等企業資源,近年來發展迅速。這些都是未來可直接轉化為深海開發的可靠基礎和底氣。
現實也已經給出案例。2023年,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簡稱“海地所”)牽頭完成我國海域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評價,結果表明封存潛力巨大,預測達2.58萬億噸;同年,由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建造的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設備在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油田投用,我國正式開啟海域碳封存示范。將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向海洋要“未來空間”,青島院所、企業都有能力參與其中。
但深海開發,機遇與挑戰并存。其中一大挑戰是“不確定性”。這也符合未來產業的特性: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以海域碳封存為例,目前全球海域共有海洋地質碳封存項目21個,其中已完成或正在灌注的項目7個。我國除恩平15-1油田正在灌注外,渤海項目、南黃海項目、東海陸架盆地項目、南海大亞灣項目等項目均處于預研究階段。盡管青島在調查選址、裝備制造等方面具有基礎,但由于前期投入高、回報周期長、不確定性大等原因,尚未“入局”開展項目示范。
另一大挑戰是“成熟度”尚不足,特別是對于深海礦業而言。眼下,深海采礦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市場需求,決定著資源開發是否能夠盈利;另外一個是環境保護,要避免深海開發對海洋環境造成破壞,或者能夠進行環境修復。目前深海已發現的最重要的礦產和能源資源主要分為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多金屬硫化物、深海稀土和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五種類型,但無論哪種資源的開發,與真正的商業化還有一定距離,需要持續開展試驗,評估投入產出比,有效降低深海采礦引起的累積性環境影響。此外,在國際海域的深海采礦方面,有關開采條款尚未出臺,導致企業參與無章可循,商業化進程緩慢。
形成產業是關鍵
在這個深海開發加速發展的時代,很多時候不能等待條件完全成熟才有所行動,諸多城市都在努力突破一批標志性技術和產品,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形成未來產業。
對于青島而言,深海資源勘探研究整體實力雄厚,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但除了以海洋生物資源打造“藍色藥庫”外,在很多領域還未獲得“開發”的主導地位。例如,多金屬結核開采裝備及技術研發主要集中在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等單位;在海底可燃冰試開采領域,關鍵開發設備主要由廣海局、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和廊坊勘探技術研究所設計開發,青島參與程度不夠。
深海開發,打通從勘探研究“前端”到開發利用“后端”的路徑,才能形成產業,而多找合作“伙伴”是關鍵。例如,目前全球超過17個國家或組織已經在三大洋申請并被國際海底管理局批準同意的海底資源勘探合同區達到31個,其中我國擁有5個。這5個中,除中國大洋協會的3份合同外,另外兩份合同分別由五礦集團和北京先驅高技術開發公司獲批。基于此,深化與中國大洋協會、五礦集團、北京先驅高技術開發公司等單位的交流合作就是重要途徑。
五礦集團擁有東太平洋海底多金屬結核礦區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其下屬公司長沙礦冶院先后成功開展我國首次深海輸運試驗和海底采礦試驗,2023年與中國海洋大學協議共建“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先驅高技術開發公司2023年與招商工業集團達成一致,合作開展礦區勘探和后期開發。2023年,招商局工業集團與中國海洋大學共建“海洋工程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所以,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工程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就是青島加強深海開發“后端”的兩個抓手。
再例如,我國計劃2030年前實現海底可燃冰商業化開采。可結合我國海底可燃冰開采進程,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提前謀劃涵蓋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采、輸送、儲運、煉化等產業鏈,與國家項目形成聯動,構建“鉆-采-輸-控”完整的開發體系,盡快形成技術和開發高地。
記者調查發現,青島擁有深層油氣全國重點實驗室、海洋物探及勘探開發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自然資源部海洋地質與成礦作用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深海礦產資源開發重點實驗室(籌)、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級、省部級平臺,正在建設國家深海基因庫、國家深海大數據中心和國家深海標本樣品館等國家深海三大平臺,統籌利用好這些創新平臺和資源,形成發展合力,是加快培育深海開發產業先發優勢的重要支撐。
當前,青島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基地劍指世界級船舶海工產業高地加快發展,青島藍谷海洋高端裝備產業園加快建設,這為深海開發相關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接下來,青島應針對深海開發不同領域,做好前瞻性戰略部署。通過組建深遠海開發集團和深海裝備研究機構等方式,加快實現深遠海開發技術自主可控,增強從“參與”到“主導”的能力,提前為深海開發做好科學和技術儲備,打通深海開發“前后端”,塑造海洋經濟發展增長極。(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