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財經日報
2024-02-07 17:20:02
原標題:這座博物館濃縮了青島百年交通史
來源:青島財經日報
原標題:這座博物館濃縮了青島百年交通史
來源:青島財經日報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中國第一條汽車公路是哪條路?中國最早的汽車站在哪里?最早的汽車駕駛證長什么樣?建設人民英雄紀念碑所用的料石又是怎樣從青島浮山運到北京的?近日,青版財經小記者來到道路交通博物館探尋百年交通發展歷史,感受中國交通事業的蓬勃發展,一幅幅紀實圖片、一件件館陳文物、一個個生動故事,訴說著交通運輸行業先輩們的故事,帶給小記者們與眾不同的藝術熏陶和視覺體驗,令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
道路交通博物館坐落于青島市市北區館陶路49號,原址是中國最早的汽車站——館陶路汽車站。道路交通博物館是全國十佳文博館,也是國內唯一一座以道路交通為主題的專業性博物館。博物館分為三個展區,分別是道路交通博物館、交通安全主題館和紅石精神文化館。這里還被列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島市未成年人社會課堂、青島市國防教育基地。
道路交通博物館以道路交通發展為主線,以博物館為主體,以來自全國的實物、視頻、圖文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了我國道路交通古代燦爛歷史和近代發展歷程,讓小記者們深度了解我國道路交通的發展歷程,突出青島作為近代中國道路運輸發源地的獨特亮點。
在王老師和崔老師的講解中,小記者了解到青島作為道路交通運輸的發祥地,在1905年貫通了中國第一條汽車公路——青島臺柳路;1907年開通了中國第一條城市客運線路;1910年誕生了中國最早的汽車站——館陶路汽車站。
探尋交通歷史
小記者們首先參觀了道路交通博物館。這里以道路交通發展為主線,以實景還原、趣味體驗、藏品、圖片等展陳方式,讓小記者們深度體會我國道路交通歷經古代、近代、現代的發展歷程,突出了青島作為近代中國道路運輸發祥地的獨特亮點。
通過視頻,小記者們還了解了古代絲綢之路。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連接東西方的重要貿易路線,起源于中國,經過中亞、西亞,最終到達地中海地區。它不僅是一條商業之路,還是文化、宗教和技術交流的橋梁。也為后來的海上絲綢之路和現代“一帶一路”倡議奠定了基礎。
“中國最早汽車站場景還原”是展示的重要內容之一。1910年時成立的汽車站沒有建筑,只是在路邊豎有牌子,人們在此候車。候車帶來了商業,此地成為人們乘車的集散地,便自然形成了中國最早汽車站——館陶路汽車站的雛形。
新中國成立之初,交通運輸面貌十分落后,主要運輸工具還是畜力車和木帆船等。改革開放揭開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交通運輸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交通運輸不斷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各種運輸方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交通運輸總體上經歷了從“瓶頸制約”到“初步緩解”,再到“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奮斗歷程,與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快速縮小,部分領域已經實現超越,一個走向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展現在世界面前。
學習交通安全知識
隨后,小記者們來到交通安全主題館,映入眼簾的就是交通安全主題墻,展示了“交通”和“安全”兩個詞語的最早來源。“交通”出自《管子·度地》:“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平安”出自漢代焦贛《易林·小畜之無妄》:“道里夷易,安全無恙。”館內展有明朝四輪木車、奔馳一號(復刻版)等展品。在這里,小記者們不僅了解到道路交通安全知識,還參與了交通安全體驗。
講解員老師利用圖文并茂、生動鮮活的課件,對交通出行中常見的風險點、交通違法、交通陋習等進行了講解,并再三叮囑小記者們要遵守交通法規,通俗易懂的交通安全知識及技巧讓大家樂于接受,贏得了陣陣掌聲。
“汽車上的安全氣囊是如何工作的呢?”講解員還通過實物向小記者們展示了汽車安全氣囊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安全氣囊由氣囊、氣體發生器和傳感器等組成。汽車發生碰撞事故后,碰撞傳感器將信號給到行車電腦,行車電腦將點火信號給到氣體發生器的點火系統,氣體發生器隨即產生大量氣體,瞬間將緩沖氣囊彈出。安全氣囊可將撞擊力均勻地分布在頭部和胸部,防止脆弱的乘客肉體與車身產生直接碰撞,大大減少受傷的可能性。
開車一定要系好安全帶,副駕乘客與安全氣囊保持一定距離,切記不要讓兒童乘坐在副駕位置,不要在安全氣囊位置放置任何物品。參觀中,小記者們不僅增長了道路交通方面的知識,還了解了交通事故發生的可怕瞬間與危險,對交通安全有了更直接的感觸。
接受紅色精神洗禮
人民英雄紀念碑矗立于天安門廣場中央,無聲紀念著中國近現代史上無數革命烈士。那么,重達百噸的碑心石,是如何一路運抵北京,來到天安門廣場上的?紅石文化館特別收藏展出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人民大會堂料石、雪松運輸的圖文資料和生產生活物件等,通過微縮景觀、實景還原、巨幅環幕影像等形式,以其獨特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記敘了老一輩交通運輸工人的勤勞智慧和家國情懷。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按照設計方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字要刻在一塊碑心石上,經過多位參與建設的專家論證調研后認為,青島浮山上的花崗巖石材耐風化,石質堅硬,最終決定采用浮山上的花崗巖作為碑心石石料。
在當時的條件下,想開采出這樣一塊巨石,并將其從青島順利運至北京,可謂困難重重。這也展現了當時的交通運輸工人的聰明才智和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1953年4月1日,開采工作開始,到7月下旬,一塊重達300噸的碑心石從山體的花崗巖上開采下來,經過兩次“瘦身”,重量減為100噸。運輸過程中,工人們用“松木”打底,在松木上鋪設一層鋼管,為了避免碑心石與鋼管摩擦導致裂紋,又在鋼管上鋪設了一層木頭,減少摩擦導致的損壞。
1953年9月,碑心石抵達孟莊路場站。運輸隊借來一輛90噸載重運輸列車,10月6日再次“瘦身”的碑心石從青島孟莊路場站啟程,10月16日石料運抵天安門廣場工地。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落成。
紅石無語,使命光榮。碑心石的搬運更是離不開精神的力量。這一個個永恒經典構成了運輸產業工人不朽的豐碑,無不體現著“勇挑重擔齊心協力辦大事”的責任與擔當,充分展現了“艱苦創業,百折不撓,萬眾一心,無私奉獻”的紅石精神。
最后,小記者還采訪了講解員老師。小記者們紛紛表示:“我們不僅要向身邊的同學宣傳交通安全知識,還要監督爸媽遵守交通規則。”這次活動不僅讓小記者們近距離了解了道路交通的發展歷程,還接受了紅色精神的洗禮,既開闊了眼界,又增長了見識,可謂收獲滿滿。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