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4-01-08 13:56:01
原標題:青農大教授走進大山教農戶養鵝,這場科技幫扶成效顯著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原標題:青農大教授走進大山教農戶養鵝,這場科技幫扶成效顯著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8日訊 近日,昆明市東川區委向青島農業大學發來感謝信,表達對青農大國家科技特派團—云南東川團水禽產業組張名愛組長、王寶維教授的感謝。2023年,張名愛、王寶維帶領學校專家服務隊對云南昆明東川區開展產業科技幫扶。一年時間,得益于科技幫扶,當地農戶的生產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國家科技特派團是由中央組織部會同農業農村部、科技部等部委,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地方農業系統精心遴選推薦的高層次高水平產業技術專家組成,集中支持全國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王寶維是青島農業大學二級教授。他培育出五龍鵝(豁眼鵝)快長系和蛋用系,被同行們親切地稱為“五龍鵝之父”。他先后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0多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6項,發表論文400篇,獲專利40余項,撰寫著作20部,有多項科技成果成功轉讓,榮獲山東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和先進工作者稱號等多項榮譽。現年64歲的他,退休不卸甲,堅守使命,始終無償奔忙在鄉村振興路上,每當有人勸他說“退休該休息了”,他總微笑說:“年邁之余為貧困區農民做點事,是我最愉快的事情。”
2022年開始,他主動申報中組部科技特派團云南東川水禽產業服務專家,開啟了他人生新的一頁。他與團隊成員不遠千里從膠東半島飛往昆明東川,積極與東川區農業農村有關部門開展現場工作對接實地調研,為東川區水禽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對癥開方”。通過深入調查發現,東川區為百年銅礦開采高原區,地貌生態破壞嚴重,農民可耕種土地稀少,貧困人口多,缺乏飼草資源養殖項目。另外,養殖新品種缺乏、專業人才缺乏。
王寶維與團隊成員認為:利用山區資源優勢,采用農牧結合、種草養鵝等模式有利于生態良性循環,對礦區生態修復生態具有重要意義。發展“生態鵝園式”養鵝既可充分利用飼草資源,還可美化鄉村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是貧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在經營模式方面,建議采用公司+生態鵝園模式,逐步形成種鵝與商品鵝養殖、孵化、加工和市場銷售產業集散區。他與團隊一起和農業主管部門共同制定出“云南省東川區水禽產業發展分析報告”、“東川區科技特派團幫扶工作實施方案”和“云南省東川區水禽產業組工作計劃”,為完成幫扶任務奠定了良好基礎。
幫扶區剛剛脫貧的農民沒有很多積蓄,盡管從山上搬下來住上了搬遷樓,有許多上了年紀的農民白天依然背著背簍上山種地、采藥或挖野菜。人是進城了,但是他們生產勞作的方式一時半會沒有轉變。王寶維多次與龍頭企業和主管部門進行商議,讓企業多擔當風險,企業幫助農戶出鵝苗、飼料、技術,養殖戶出房屋和勞動力,政府幫助擔保爭取鄉村振興資金支撐,先讓少部分農戶養起來嘗到甜頭,再帶領大家一起致富。改變農民對經營項目的恐懼心理和單打獨斗的經營思維,發展“抱團”合作經營模式。
科技幫扶團隊建立了“王寶維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精準設計種鵝和商品鵝飼料配方,根據山區鵝發病特點制定免疫程序,承擔了東川區疫病監測防控工作。團隊還設立了東川區草食畜(水禽組)養殖科技小院,開展四期培訓。全年在東川區累計開展科技服務4次,對接企業10次、合作社4次、養殖大戶4次;舉辦技術培訓3場次,線上線下開展技術培訓6次,培訓本土產業帶頭人20人次、農技人員3人次、農民50人次,推廣鵝高效養殖新技術1個,精準設計種鵝和商品鵝飼料配方3個,降低養殖成本8%,提高經濟效益10%,得到當地群眾好評和認可。(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趙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