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膠東在線
2023-11-06 18:18:11
原標題:芝罘Citywalk青少年城市探索季之“探尋600年古城印記”活動成功舉辦
來源:膠東在線
原標題:芝罘Citywalk青少年城市探索季之“探尋600年古城印記”活動成功舉辦
來源:膠東在線
10月29日上午,“相約仙境煙臺·漫游人文芝罘”Citywalk青少年城市探索季“探尋600年古城印記”探索小分隊在煙臺市芝罘歷史文化副秘書長、芝罘區文旅發展聯盟歷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奇山所歷史文化展館撰稿人之一冷永超的帶領下,展開了所城歷史文化探尋之旅,活動中,青少年們走入所城的街巷、祠堂、官宅、民宅,探尋老街老宅的秘密,聆聽所城往事,近距離感受芝罘深厚的文化積淀。
首站 奇山所歷史文化展館 探尋所城起源和發展歷史
展館內,冷老師向青少年們重點介紹了所城的歷史與布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了抗擊倭寇的侵擾,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奇山以北修建奇山守御千戶所。200多年間,守御將士不辱使命,奮勇殺敵,保衛疆土安全。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裁廢”奇山所。自此,奇山所由一個軍事城堡變成了一個居民生活區,也成為今天煙臺城市的肇始,甚至煙臺山上的烽火臺和煙臺名字都是跟奇山所息息相關。隨后冷老師展示出自己手繪的《奇山守御千戶所復原圖》,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到了奇山所城的中軸對稱型格局,四邊城墻中部開設的城門,以及直通四門的十字大街。“這四個門東謂保德門,西稱宣化門,南名福祿門,北叫朝崇門,十字大街分為東門里街、西門里街、南門里街、北門里街,街內又形成了永發、雙興、夏家、高家、傅家、洪泰等10個胡同,這里是煙臺城市最早的雛形”,冷永超告訴大家。
第二站 張氏宗祠 探尋祠堂文化和家風傳承
在張氏后人張春建老人的帶領下,探索小分隊進入宗祠大門穿過二門進入中院,映入眼簾的是張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大殿。大殿翹角飛檐,氣勢雄偉,門楣上懸掛書有“孝思堂”的精制匾額,盡管宗祠年久失修,但是仍然能感受到鼎盛時的威嚴與大氣。冷老師介紹,張氏是所城大姓,也是望族,祖上有多人擔任千戶。這座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由大門、前院、中院、后院等部分組成,屬于典型的北方殿宇式建筑。以前每年春節,這里都會舉辦隆重的祭祖儀式,墻上會懸掛宗譜,桌上會擺放牌位、香爐以及貢品,各家各支的子孫在長輩的帶領下跪拜扣頭,表示對祖宗先輩的感恩和懷念之情,并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子孫后代興旺發達、幸福安康。“帶大家過來,是希望孩子們能夠了解中國傳統家族文化,尊重先人,孝敬父母,懂曉禮儀”,冷永超表示。
第三站 煙臺絨繡館 探尋所城民居特色和非遺技藝
張氏宗祠與煙臺絨繡館都位于時彥街,走在路上,冷永超向青少年們介紹了街名的由來,這條街原名叫石板街,只因當時所城只有這一條街是由石板鋪就而成,直到1933年才諧音取吉祥意改為現名。在現代城市街區,尤其是休閑場所,鋪設光潔石板已司空見慣。但在數百年前,用開鑿齊整、加工過程費工耗時的石板鋪路,十分罕見,足以見這條街的地位。隊伍在街角處的煙臺絨繡館停下,冷老師告訴大家,所城建筑大多是北方四合院式的平房,大門上方一般設有走馬板和掛落,走馬板由三塊板子拼成,是木雕裝飾的重點。這棟建筑是所城的典型民宅,四合院大門設在東南角,進門有照壁,房屋有南北屋和東西廂房,目前被用于展陳煙臺絨繡藝術品。煙臺絨繡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于19世紀末,其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表現手法細膩,既有西方油畫寫實逼真的風采,更有東方書畫恢宏喻意之神韻。步入館內,孩子和家長們無不為精致傳神的絨繡作品所傾倒,紛紛圍住絨繡館負責人石巖,了解絨繡的原料材質和制作技藝。
第四站 劉氏祠堂 感受先人“熱心興學”的教育情懷
走出絨繡館一路向南,便來到了所城十字大街,這里也是北門里街和南門里街的交匯處。冷永超在此為孩子們詳細描述了百年前所城街巷的布局。北門里街北起南大街,南至所城里大街,北首原有朝宗門城樓,街內西側原有一座藥王廟,街內東側有永發胡同及張家胡同支巷,街兩側多為所城里張氏后裔居住。與其相對的南門里街,北起所城里大街,南至向陽街,南首原為福祿門城樓。城樓之上原建有財神廟,大街兩側均為大小不同的四合院,院落在大街兩側設有門樓,便于居民進出。西側有一條向西的胡同,原名經如里,胡同內多為所城里劉懷奎及后裔居住,東側為劉氏宗祠。歲月變遷,如今祠堂已作它用,老建筑早已不復昔日莊嚴肅穆之感,唯有一方矗立院內頗有年代感的石碑在向過往的游人昭示著這里過往的輝煌。步入院內,冷老師向大家介紹:劉氏宗祠建于乾隆年間。巷西口處原設有柵欄門,立有旗桿,原建筑只保存基礎,建筑主體均已拆除重建。原東廂房,設外廊明柱,圓拱形門窗,有窗楣,冰裂紋花格,磚砌窗邊。每逢重大節日,族內眾人來此祭祖。院內的石碑是2020年12月8日,在修復劉氏宗祠時,從地下挖掘出的,正面刻有“熱心興學”字樣,背后石刻記述了1928年所城劉氏捐銀一仟兩銀,贊助彭城小學(南關小學)辦學的事跡。隨后在冷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拿起畫筆在紙上勾勒起老建筑的神韻和風采,在一筆一畫中品味芝罘文化的精髓和內涵。寫生結束,冷老師又帶領大家到與此相距不遠的劉氏支祠,共同品鑒賞析大門上的老楹聯:白水尋源,譜系卯金衍世澤;青藜照讀,經分乙火煥文光。
第五站 張黎故居 緬懷先烈 傳承紅色精神
隨后,探索小分隊繼續行進,在一處民宅門前停下,冷老師鄭重地給大家介紹,這里是南門里西胡同14號,是烈士張黎出生的地方。張黎是所城張氏后人,1916年出生,1938年加入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任蓬萊第三行署主任,同時兼任五區指導員。1943年,根據上級指示,前去敵占區,開展瓦解日偽軍工作,不幸被敵人殺害,年僅27歲。1946年10月,煙臺山上修建抗日烈士紀念碑,碑上銘刻著87名烈士英名,張黎位列首位。“我們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犧牲的革命先輩們!”冷老師告訴孩子們。
第六站 劉子琇舊居 探尋官宅建筑之美與劉氏家學淵源
隨后隊伍一路東進,來到一處青磚黛瓦,氣相森然的大宅,這就是久負盛名的劉子琇舊居,現為藝文書院所在地。冷老師告訴大家,房主人劉子琇是所城劉氏子弟中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為人剛直、與人為善、扶危濟困;為官廉正,做事卓有成效。在廣東時,他受朝廷委派開辦官紙印書局、創辦士敏土(水泥)廠,使國家頗獲收益。也曾擔任膠東第一廣仁堂堂董、煙臺紅萬字會副會長、恤養院副院長、奇山所城隍廟會首、威海農業銀行董事、旅津山東同鄉會會長等職,為煙臺近代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被譽為煙臺第一紳士。因長年在外地做官,煙臺未建其住宅。宣統三年(1911年)三月,劉子琇返煙,在南門外劉家南花園內,修建了這座官宅 。
“宅子門前的這對石獅子,象征著房主人做官的經歷,門兩旁的圓形抱鼓石暗喻主人是武將”冷永超說“進入大門是一個長10米、寬3米的青磚甬道,甬道盡頭為一獨立照壁。甬道東、西兩邊分別設有垂花門,通向東、西兩院。兩院格局相同,正房和倒座均7開間,北屋出廈帶外柱廊,外露檐柱方形抹角。山墻均為觀音兜形制,屋面為小青瓦仰合鋪就;窗戶均為西式圓拱形,有窗楣,冰裂紋花格,鑲嵌玻璃,磚砌窗邊;室內地面為進口花紋釉面水泥磚,花紋上下通透約3公分,永不消失。北屋內建有西式取暖壁爐;這在百年之前,民宅中也是很少見到。玻璃的使用,也是非常超前。外露的房梁上,留有當年修建房屋時寫的吉祥文字。”
西院北屋西墻上,嵌有一塊《作述家訓》刻石,冷老師介紹,《家訓》共刻有1584的文字,記述了房主人教育子孫恪守家訓,孝悌忠信、修身讀書、行善濟人的內容。此外,還自述了為官經歷、建造此宅的相關情況等,對于后人了解所城民俗文化和劉氏家族歷史是極其珍貴的資料。
參觀結束,孩子和家長們都意猶未盡。“一座城市能否吸引人,除了美麗的城市景觀,更在于那些能夠為更多人的心靈建設有所貢獻的、又具有獨特人文地理底蘊的價值共識。”冷永超告訴記者,“希望通過citywalk活動,能把我們對煙臺歷史文化的挖掘研究成果傳播給更多的人,讓年輕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到城市不只有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還有厚重的人文歷史和溫馨的風土人情,并且有興趣、有意愿把我們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