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10-27 09:29:10
原標題:周末人物丨畢全亮:讓格桑花美麗綻放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周末人物丨畢全亮:讓格桑花美麗綻放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本報記者 從春龍
本報通訊員 高林
周末人物·中國新聞名專欄
“冬天又要來了,老伙計們要繼續堅持呀!”畢全亮蹲在地上,摩挲著三棵不足半米高的桑樹苗。
2020年,這三棵桑樹苗隨畢全亮從煙臺蓬萊飛越3000公里,爬升4000多米的海拔,在日喀則市援藏教師公寓的院子里安了家。倘若在家鄉的溫帶季風氣候里,三年時間,樹苗足以長成三米多高的大樹;珠峰腳下、雅魯藏布江畔的寒冬里,桑樹苗的地上部分會全部干枯。然而,當春天高山上的冰雪消融,桑樹的根部又生發出新的嫩芽,倔強地生長。“只要地下扎了根,地上的部分就不怕凍。”畢全亮說。
2018年8月,山東省選派50名高中老師定點支援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蓬萊二中語文老師畢全亮主動請纓,扎根高原,并于2022年7月圓滿完成援藏工作。然而一張孩子們集體簽名挽留的紙條,讓這個“帥老頭”再次遞交申請。2022年8月,他再一次來到奮斗過的地方——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
扎根
10月15日到定日縣崗嘎鎮的東巴小學,與老師座談,隨即趕往聶拉木縣中學。17日趕到450公里外的薩嘎縣中學,20日一早到昂仁縣中學……
進入10月以來,畢全亮的行程可謂馬不停蹄:“早的話,日喀則10月下旬就要下雪了。趁著天氣好,多跑幾個學校。”10月20日晚趕到賓館的時候,已經是夜里9點多了。
援藏老師不僅要在高中教學,還肩負著送教下鄉的重要任務。5年來,畢全亮先后為15所中小學送教下鄉,帶去了學校最需要的教學資源。
學校與學校之間,動輒六七百公里。汽車行駛在荒漠戈壁或高山深谷,畢全亮現在已經有“閑情”欣賞一下高原的美景。然而,回想起剛到高原時的不適,他仍記憶猶新——
“我把棲霞張玲給的一罐氧氣吸完了,還是睡不著。按照原來的呼吸頻率,心跳很快,心臟要跳出胸口的感覺。我知道是缺氧了,就加快呼吸,放緩翻身的動作。半睡半醒一直堅持到將近凌晨兩點……”
2018年8月15日,畢全亮和隊友們乘飛機抵達日喀則,當晚入住教師公寓。
徹夜無眠。畢全亮才明白老隊員說“要做好充分思想準備”的意思。恍惚之間,畢全亮想到了生死。
“這應該就是死亡前的狀態吧。死也不輕松啊。剛開始我以為堅持不住了。”想想這一路來自己的努力,想想孩子們渴望的眼神,畢全亮咬著牙堅持了一周,才慢慢適應高原稀薄的空氣,晚上終于能睡四五個小時了。
西藏只有兩季:冬季和“大約在冬季”。日喀則地處喜馬拉雅山脈腳下,盛行一種山谷風。每到入夜,風便從雪山吹向谷地,讓人“冷到骨頭里”。
教師公寓沒有暖氣,畢全亮的宿舍又在最高層,寒風拍打著玻璃,砰砰作響。取暖主要靠兩件“寶物”:一是電褥子,一是“小太陽”。忙完工作,抓緊進被窩,有時候把頭都蒙起來。有時候睡著睡著喘不上氣,猛地被自己憋醒。
干冷的空氣讓鼻孔內的毛細血管變得脆弱,會流鼻血。晚上睡覺前,畢全亮會在鼻腔里抹一些紅霉素軟膏。“這都是剛來的時候,老隊員傳授的秘訣。到我第二次進藏的時候,自己也成了老隊員,又把這些經驗之談告訴新人。”
畢全亮身材魁梧,聲音洪亮,頗有“猛張飛”的氣派。同事眼里的純爺們,也開始涂唇膏了。“不涂不行啊,冬天風干,嘴唇會開裂,裂了又忍不住舔,結果越舔越難受。”
日喀則也有吃辣的習慣,學校食堂更是“無辣不歡”。對不吃辣的畢全亮來說,吃一口菜“頭發都豎起來了”。半年時間,畢全亮的體重從190斤掉到了160斤。
寒冷帶來的最大問題還不是取暖,而是不出汗導致的尿酸升高。
2022年暑假,畢全亮回家一查,尿酸指標510多。妻子張波是醫務工作者,讓他多排汗。三伏天,畢全亮不開空調,第二天早上睡醒覺,涼席上印出一個人形汗水印。10天后,一查,指標降到了460。
“你再忍一忍,再捂上10天,差不多就正常了。”妻子既生氣又心疼。
“有啥事,盡管說”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激越的歌聲從教室內飄向遠處的高山。這不是音樂課,而是一節語文課。難懂的古文,在音樂的催化之下,變得朗朗上口,充滿畫面感。教室里都是歡聲笑語,課堂氛圍異常熱烈。
西藏高考從2017年才開始考文言文,文言文和詩歌的教學比較薄弱。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孩子來說,文言文都是晦澀難懂的,這對藏族孩子更是一個挑戰。課堂上,援藏老師雖然用普通話授課,但仍很難用正常的語速和學生交流,有時一個字需要重復多遍才能讓學生聽懂和理解。正常說話尚且如此,更別提教授古詩詞了。
“要想學好,先要培養興趣,讓學生們體會到文言文和詩歌的美妙。”在一天天的磨合中,畢全亮發現藏族學生能歌善舞,能不能把古詩詞教給他們唱?很快,畢全亮這招“歌唱古詩詞”教學法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孩子們竟然愛上了古詩詞,掌握起來迅速又熟練。
畢全亮說,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過的國家,好好學習古文,才能了解歷史,增強學生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2018年進藏后,畢全亮承擔起3個班的語文教學任務,2021年至今仍承擔2個班的教學任務,遠遠超出上級規定的1個班的教學工作量。“來了之后,感覺時間緊,擔子重。就像陶行知說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們就是捧著一顆真誠的心,把這些年的教學心得和盤托出,讓孩子們多學一些知識。”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進一步放大援藏老師的輻射帶動作用,山東省開展了多批次的“組團式”教育援藏送教下鄉活動。畢全亮積極投身送教活動,先后為日喀則市拉孜縣高中和距離珠峰最近的定日縣扎西宗鄉小學等15所學校送去示范課程。五年時間,送教行程近萬里。
“老畢呀,你送我們的這些課程資源太有用了,我們的老師一直用著呢。”東巴小學的巴桑校長緊緊握著畢全亮的手不肯放。
東巴小學坐落于珠峰腳下,距珠峰大本營不足百里。2020年9月17日,畢全亮第一次到東巴小學送教。9月的東巴,氣溫已經很低。看畢全亮凍得直哆嗦,巴桑校長拉著他曬太陽取暖。從巴桑口中得知,東巴小學有700多名學生,但只有39名老師,一個老師要教兩門主科。繁重的教學壓力,使老師沒有足夠的時間組織有效的教研、教改。
畢全亮當場就聯系了蓬萊小門家鎮中學校長兼學區長魏彥文。“兄弟,你在西藏這么艱苦,我全力支持你的工作!”魏彥文說。沒多久,各類課件、教案、視頻等素材10多個G的壓縮包就發了過來。
“這些年西藏的教育條件改善非常大,學校蓋得不比東部地區差。”畢全亮記得第一次到東巴小學,鄉鎮之間還是土路,塵土飛揚。50公里路,硬是花了兩個半小時。今年10月再去的時候,已是柏油馬路。
“有啥事,盡管說。”這是畢全亮送教下鄉時必說的一句話。硬件改善了,最缺的還是老師。畢全亮動員老家蓬萊的一切關系,與西藏的中小學結對子,通過網絡毫無保留地共享各類資源。
“這些資源,都是國家給的。我們國家投入這么多經費改善教育,就要讓它發揮最大的作用。”畢全亮說。
“畢爸爸”
“沒有‘畢爸爸’,我不可能讀到大學,是他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陜西師范大學大三學生格桑玉珍口中的“畢爸爸”就是畢全亮。
格桑玉珍從小就失去了父親,家庭經濟壓力比較大。2021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陜西師范大學,面對學費卻犯了難。
在一次閑聊中,畢全亮把格桑玉珍的情況告訴了自己以前的學生聶振淼。聶振淼已經畢業20多年,現在自己做生意,聽聞格桑玉珍的情況后,他當即表示:雖然未曾謀面,但是很想幫助她完成學業,愿意每月資助1000元生活費,直至大學畢業。
就這樣,一個老師,兩個未曾謀面的學生,山海相隔幾千里,完成了一次“愛的傳遞”。
這么多年,畢全亮有本小冊子專門記錄愛心人士資助貧困生的情況,現在有兩名被資助的學生已讀到博士了。
課堂上,畢全亮講起課來神采飛揚。課下,畢全亮一點架子都沒有,跟同學們打成一片。“帥老頭”“畢爸爸”就是孩子們對他的稱呼。
每次從食堂回來,畢全亮都在衣兜里“藏”一枚熱乎乎的雞蛋。
“誰還沒吃飽?”他揚了揚手里的雞蛋。
“我!”“我!”……
畢全亮穿過重重“阻擊”,把雞蛋塞進一個孩子的手里。拿到雞蛋的孩子,高興壞了。后來,為了公平起見,他按座位輪流發雞蛋。
“其實,孩子們不是缺那一枚雞蛋。一枚小小雞蛋,能傳遞溫暖,讓他們開心一整天。”畢全亮說,他在蓬萊教學的時候,就經常給孩子們從食堂“偷”雞蛋。后來,他有個學生叫齊雅妮,自己當了老師后,也從食堂“偷”雞蛋。
多少年后,孩子們可能已經背不下《滕王閣序》,但那枚雞蛋帶來的溫暖,一定還留在心間。
課堂上,畢全亮會給孩子們講山東,講煙臺,講蓬萊閣與大海,講煙臺的蘋果與大櫻桃。畢全亮把朋友圈里大海的照片投屏給孩子們看。“哇——好美啊!”孩子們的眼里閃著光。
2021年,畢全亮的學生旦扎西桑姆考上了青島的大學,終于見到了大海,她興奮地與學弟、學妹們分享,“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出去走走、看看。學到了本領,才能回來建設家鄉,建設我們的國家。”
煙臺的蘋果和大櫻桃享譽四海。每年春天,畢全亮的母親會把大櫻桃煮熟再曬成果脯,讓老師和同學們都能品嘗到。到了秋天,又把紅富士蘋果切成片曬成果脯,寄一大包過去。
受其影響,畢全亮在蓬萊教過的學生紛紛加入到愛心援藏的行動中:學生鄒廣超為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所在地的村民寄送衣物;學生邢包鋼為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捐贈一批圖書……只要對孩子們好的事情,他們都想去做。
2018年,畢全亮的兩名學生因為肺結核暫停學業、一名學生死于肺結核……他在痛心之余,通過蓬萊區衛生健康局聯系了蓬萊人民醫院大夫曲榮榮,利用空中課堂對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的學生進行結核病防治知識的宣講,并定期傳送視頻課件、電話答疑解惑。
2022年7月,畢全亮順利完成援藏任務,將返回闊別已久的家鄉。
然而,得知畢老師就要離開,孩子們悄悄在他桌子上留紙條:“老師,留下來吧,再教我們一年,送我們畢業吧。”
紙條上一個個簽名讓畢全亮猶豫了:“有些感動,是一種被認可的光榮和被需要的感覺。”當年8月,畢全亮再次向煙臺市教育局遞交申請,又踏上了這片他熱愛的土地。
傳承
提起2021年的“結拜事件”,畢全亮總會不由自主地笑起來。
畢全亮為人和氣,做事帶著膠東人的豪爽,跟當地老師相處得很融洽。哪位老師臨時有事,跟他換個課、倒個班,他從無二話。加上他工作積極,敢拼敢干,大家都很敬佩他。
“老畢,你明年就要回去了,咱們相處這么好,舍不得你走。咱們找個時間結拜一下吧。”2021年8月,藏族老師米加拍著畢全亮的肩膀說。
“好啊,太好啦!”畢全亮開玩笑地說,這可是“政治事件”,得先跟領導匯報一下。
上一批次援藏教師領隊薛慶師校長,聽了之后哈哈大笑。用畢全亮的話形容就是“美得不行了”。
薛校長又把這事匯報給山東省教育廳干部——當時在日喀則市掛職教育局副局長的石仁勇。石仁勇聽后,也哈哈大笑。
雖然倆人并沒有舉行什么結拜儀式,但從那以后,米加和畢全亮便以兄弟相稱。有一次,米加喝了酒,跟畢全亮說:“我為什么跟你結拜,就是看你這個人能干、肯干,是個實在人。”
米加也是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2019年被評為西藏自治區“特級教師”。從教以來,資助或尋求資助貧困學生10萬余元。
因為特別能團結人,畢全亮有了一個“502”的美名。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西藏各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在共同的奮斗實踐中,血肉相連、榮辱與共、休戚相關。”2020年9月的一天,在定日縣崗嘎關帝廟,畢全亮組織全鎮少先隊員和黨員教師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崗嘎關帝廟是清朝時西藏軍民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共同抗擊外敵入侵的歷史見證。先民英勇抵抗外侮的事跡,讓師生們深受教育。
“教知識之外,援藏老師的另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增進民族團結。”山東省“組團式”援藏教育人才領隊李豫威對畢全亮的評價是“特別能團結”。他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植入每個學生的心里。
“我上高中的時候,心里就種下了一顆種子,對西藏無比向往。”畢全亮回憶,1990年,蓬萊二中的王明積老師就在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援藏。“王老師的愛人在圖書館上班,我們沒事就去幫忙整理圖書。她就給我們講王老師援藏時候的故事。”
珠穆朗瑪峰、雅魯藏布江、狼……這些都在畢全亮的心里留下了難忘的印記。
1994年,畢全亮從東北師范大學畢業時,他想報名援藏,但未能如愿。
2018年,44歲的他又有了一個進藏的機會。山東省選派50名高中老師支援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他興奮地回家商量。身為醫務工作者的妻子,知道高海拔對人身體的傷害,明確表示不同意。
畢全亮繼續軟磨硬泡。無奈,妻子去找公婆告狀。最后,70歲的老母親支持了孩子的想法,囑咐他:“一定要對學生好一點。”
“現在正是收蘋果的時候,往年我應該在家摘蘋果的。我在外邊,媳婦又在忙考試,今年是表姐來幫的忙。”畢全亮話語中滿是愧疚。他也深知,妻子不是不支持他的工作,而是不舍得,是擔心。
如果說,王明積在他的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那么他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撒下了無數種子。畢全亮之前在蓬萊教過的一個學生李馥含,如今在芝罘區當了老師。“老師,我也想去援藏。”看著老師朋友圈里的藍天、雪山,這個學生認真地跟他說。
2020年春節回家,畢全亮從自家果園地頭上挖了三棵桑樹苗,帶回西藏種在了教師公寓的樓前。他還帶回了一大包銀杏種子,分發給學生,教他們怎么種。學生次仁普尺把種子帶回家,種在花盆里,竟然真的長出了樹苗,如今已有半米高。“漢藏友誼的小樹要好好培養,將來長成參天大樹。”畢全亮欣慰地說。
一天,“結拜大哥”米加對畢全亮說,“一定要多做點事情,為這里留下點東西。”畢全亮鄭重地點了點頭。
山風習習,青藏高原上的三棵桑樹昂然挺立,即將迎來它們的第四個冬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