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9-20 10:11:09
原標題:文化觀察|中國大漆 “時間好物”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文化觀察|中國大漆 “時間好物”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 汪霏霏
樹割漆與蠶吐絲、蜂做蜜并稱我國古代農業“三大寶”。我國發現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八千多年前,從新石器時代起人們就認識了天然大漆的性能并加以應用。
中國漆器是古代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用生漆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古語云:“滴漆入土,千年不壞”。中國漆器當之無愧成為承載歲月的“時間好物”,逝者如斯,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漆器亦在煥發新生。
何謂大漆
漆從樹上來。早在遠古時代,就有關于漆樹的記載。《山海經·北山經》:“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尚書·禹貢》:“兗州……厥貢漆絲”。漆樹主要分布在陜西、四川、湖北、貴州、云南等省,這些地區氣候溫潤,非常適合漆樹的生長。漆源于漆樹,大部分樹木名稱的漢字都從木旁,例如:松、柏、櫸、楊等,唯獨“漆”字從水,因為這種樹的樹干處會流出汁液。古字“桼”同“漆”,從象形文字中可理解為:“桼”字,上部從木,左右各一撇,像用刀切破樹皮,下部從水,像木汁流出狀。天然漆,也被稱為大漆,是一種呈羽狀復葉的落葉喬木即漆樹分泌出來的液體,呈乳灰色,接觸到空氣后會氧化,逐漸變黑并堅硬,具有防腐、耐酸、耐堿、抗沸水、絕緣等特點,對人體無害。天然漆中加入可以入漆的顏料,就變成各種可以涂刷的色漆,經過打磨和推光后,發出令人賞心悅目的光澤。然后再通過雕填、鑲嵌、彩繪、脫胎、髹飾等手段就可以制成各種精致、美觀的漆藝品了。
大漆是中國特有、使用歷史悠久的天然涂飾材料,至今沒有一種合成涂料能在堅硬度、耐久性、防腐性等主要性能方面超過它,因此它有“涂料之王”的美名。八年以上的漆樹可以產漆,每年的四月初到八月底是漆農上山割漆的時節,在成年漆樹距離地面半米處割出一道長約15厘米、深達2厘米的口子,當割開漆樹十分鐘之后,漆才從割破的樹皮中慢慢滲出,且流量非常少,行業里有“百里千刀一兩漆”的說法,足以說明生漆的產量之低和價值之珍貴。一棵漆樹在整個生命周期僅能割出10公斤左右的生漆。要想一次采集1公斤的生漆,需要3000棵左右的漆樹。因此,這也不難理解如今市面上的大漆價格為何如此昂貴。漆液的主要成分是漆酚和漆酶,其他還有樹膠質、氮、水分及微量的揮發酸等,剛割取的漆液呈乳白色黏稠狀,接觸空氣氧化后顏色慢慢變深,最后成為栗殼色。生漆很難調成鮮艷的色漆,因為生漆本身色澤深沉,將礦物顏料加入其中后很容易被生漆原色征服,所以古代漆器多是黑、朱二色,漆的這兩色亦塑造了中華民族的色彩信仰。
大漆簡史
根據史料推測,在新石器時代,古人就已經認識到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大漆是與絲綢和陶瓷一樣名聞天下的中國獨特元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與“大漆”相關的項目有19項。大漆有生漆、土漆等不同叫法。在我國,大漆被稱為“國漆”,在國外,大漆又常常被稱為“中國漆”。它賦予了器具豐富的色彩,刻畫了中國最美的記憶。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漆弓”被稱為中國的“漆之源”,距今已有8000多年歷史。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出土的朱漆木制圓碗,雖歷經7000余年,色澤依然鮮艷光彩。這些出土文物說明中華先民在新石器時代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制漆和髹畫技能。在舜禹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繪畫裝飾的彩色漆器。據戰國《韓非子·十過》記載:“漆之為用也,始于書竹簡。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畫其內。”《莊子·人世間》中有語:“漆可用,故割之”,這是中國最早關于采割生漆的記載。春秋時期,莊子曾在宋國都城商丘北的蒙城做過漆園吏,主督漆事。莊子也是已知文獻中記載的最早最知名的漆藝從業者。莊子因熱愛自由拒絕了楚威王任其做宰相的邀請,一生中只是做了漆園吏,但漆園中的生活成就了其著名的思想論著《莊子》,史冊記載稱之為“漆園傲吏”。
在漢代,中國文化開始輸入日本,特別是漆文化的滲透對日本產生了強烈影響。《史記·貨殖列傳》中司馬遷講到,“陳、夏千畝漆……此其人皆與千戶侯”。這說明兩漢時期漆樹已經大面積種植,漆園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漆器也成為重要生產資料。西漢《鹽鐵論》里說:“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可見漆器制作過程十分精細和復雜,在當時擁有漆器也成為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尤其是唐代鑒真和尚的六次東渡,眾多隨行的工藝匠師把漆藝的種子深深播撒在了東瀛之國,從此日本的漆器才開始了學習模仿和自我發展之路。唐代大詩人王維晚年深居在秦嶺的輞川,家中有漆園。在《輞川集》寫下了一篇歌頌贊美漆樹的詩篇《漆園》:“古人非傲吏,自闕經世務。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前兩句借莊子典故以自喻,表白自己的隱居絕無傲世之意,末兩句含蓄地透露人生態度。此詩看似評論莊子,其實是詩人借莊子自喻。詩人在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追求避世辭喧、恬淡隱逸的生活情趣。那“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的處世態度,正是詩人心理的寫照,且與詩人的思想感情、人生經歷融為一體,以致分不清是詠古人還是寫自己,深蘊哲理,耐人尋味。傳世漆器以明清兩代為主,明清兩代髹漆工藝在繼承唐宋元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以多種傳統技法相結合為特點,進入了以斑斕、復飾、紋間、填嵌等為技法的千文萬華的新時代。特別是明清兩代的宮廷漆器,異彩紛呈,創造了許多工藝美術史上的珍寶。
四大漆器
中國四大漆器包括福州脫胎漆器、揚州漆器、平遙推光漆器和成都漆器,四大漆器各有特色,傳承久遠。
福州脫胎漆器質地輕巧堅牢,造型古樸大方,裝飾豐富多彩,產品有磨漆畫、屏風、花瓶、茶具、煙具、文具等。福州脫胎漆器始于南宋,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并稱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各方人士曾用“珍貴的黑寶石”“東方難得的珍品”“髹飾之光”“人間國寶”等詞句來形容福州脫胎漆器的精美。福州脫胎漆器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色彩瑰麗,光亮如鏡”,其傳統裝飾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暈金、錦紋、朱漆描金、嵌銀上彩、臺花等。
揚州漆器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飲譽海內外。隋唐時期,揚州漆器工藝格外精致,金屬鑲嵌產品日益增多。明清兩代為揚州漆器的興盛時期,除了彩繪和雕漆外,平磨螺鈿、骨石鑲嵌、百寶鑲嵌等新工藝亦有所發展。傳統揚州漆器是在精致髹漆的基礎上,選用翡翠、瑪瑙、珊瑚、碧玉、白玉、象牙、紫檀、云母、夜光螺及金銀等八百種名貴材料制作而成。漆器裝飾紋樣大量摹刻“揚州八怪”等名人書畫,更提高了揚州漆器的藝術欣賞價值。漆器是揚州兩淮鹽政的重要貢品。以清宮檔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兩淮鹽政“進單”所記為例,揚州向清皇朝所貢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鈿鑲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種工藝漆器。
平遙推光漆器是一種工藝性質的高級大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平遙推光漆器外觀古樸雅致,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耐熱防潮,經久耐用,誠為漆器之精品。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產,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漆工車間的工序是非常細致和復雜的。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紙蘸水擦拭,擦拭畢,再用手反復推擦,直到手感光滑,再進行刷漆,多則刷七遍,少則刷六遍,其后的推擦就更細致了。先用粗水砂紙推,再用細水砂紙推,用棉布推,卷起一縷人發推,手蘸麻油推,手蘸豆油推,掌心反復推。憑眼力,憑心細,憑感覺,憑次數,推得漆面生輝,光潔照人。
四川是著名的生漆產區,早在2000多年前,成都漆器已具有不裂口、不變形、光澤明亮、抗腐蝕性能強的優點,這在出土文物中已得到充分證實。成都漆器有木胎、麻布脫胎、紙胎、塑料胎等多個品種,其造型美觀大方、工藝精巧,漆面透明如水,光亮如鏡。“雕花填彩”是成都漆器的主要工藝特色。成都漆器又稱鹵漆,聞名于世的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漆器就刻有代表成都生產的“成市草”“成市飽”印,在戰國時期已遠銷到朝鮮平壤(古樂浪郡),現中國工藝美術館珍品館已收藏有7件成都漆器工藝品。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漆藝家將漆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融合,將傳統髹飾技藝與現代美學元素有機結合,促進了大漆更廣泛的應用,家居、茶器、香器、文房、首飾、漆畫……漆的應用觸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古老大漆正講述著今天的故事。
(作者系山東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