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8-22 08:59:08
原標題:齊魯策論丨綠色城市新圖景:當下與未來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齊魯策論丨綠色城市新圖景:當下與未來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 吝 濤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面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城市是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載體。今年,山東提出要組織創建綠色城市、綠色低碳縣試點。何謂綠色城市?綠色城市在中國處在何種發展階段?未來又將呈現哪些新圖景?
為何要提綠色城市
21世紀被稱為城市世紀,目前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根據聯合國人居署的預測,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接近70%。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集聚地,城市的發展和演變,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變革,也為人類文明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機遇。中國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2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了65.22%,未來中國城市化率將進一步增加。中國的城市發展將越來越注重可持續性,對現在與未來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綠色城市的發展理念是在全球范圍內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背景下逐漸形成的。許多國際組織和機構,如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能源署等,都在推動綠色城市建設。例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提出了“綠色城市倡議”,旨在幫助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目標。在中國,綠色城市的概念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推廣,中國將綠色城市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并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綠色城市建設。
綠色城市是什么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綠色城市定義為: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消耗、廢物排放和環境污染,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城市可持續性。它強調了綠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社會福祉的重要性,為綠色城市建設提供了指導和參考。
總的來說,綠色城市發展需要考慮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第一,環境可持續性:注重保護和恢復自然環境,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實現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第二,節能減排: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采用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實現碳中和目標。第三,循環經濟:倡導資源循環利用,推廣廢物分類和回收利用,減少廢棄物產生和環境污染。第四,城市生態:增加綠地面積,提供生態服務和改善城市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第五,可持續交通:鼓勵推廣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出行,減少私家車使用和交通擁堵,降低交通排放和空氣污染。第六,公眾參與:重視社區居民的參與和共同責任,加強環境教育和宣傳,培養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行動。第七,創新政策:鼓勵科技創新,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勵措施,建立綠色城市評估和認證體系,推動綠色城市建設。
2017年,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公布了《綠色城市評價指標(征求意見稿)》。根據該標準,綠色城市是指“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通過綜合規劃和管理,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的城市”。具體來說,中國綠色城市的評價標準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內涵:一是生態環境,綠色城市要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包括空氣質量、水質、土壤質量、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二是資源利用,綠色城市要高效利用資源,包括土地利用、能源利用、水資源利用等方面;三是環境質量,綠色城市要保障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包括噪音、霾、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方面;四是社會經濟,綠色城市要追求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增長、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五是城市管理,綠色城市要強化城市管理,包括城市規劃、建設、交通、垃圾處理等方面。
無論是中國還是國際上的綠色城市,都秉持可持續發展、環保、低碳的理念,以提高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和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通過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等手段,提高城市的可持續性。中國的綠色城市發展還處于發展初期,從發展方式上來看,中國的綠色城市發展更依賴于政府的推動和規劃,而國際綠色城市則更注重市場機制和公眾參與;在綠色技術應用方面,中國的綠色城市發展已經達到或者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比如在綠色建筑、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
如何打造綠色城市
綠色城市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可以有效推動城市保護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實現資源高效利用、促進社區建設等方面。中國高度重視綠色城市的發展,近期還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和規劃文件,包括《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
在城市規劃和建設方面,中國的許多城市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已經開始注重綠色發展,包括建設綠色建筑、提供綠地和公共空間、改善交通系統、推行節能減排等措施,例如,北京的“綠色北京”行動計劃,廣州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戰略等。在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方面,中國城市目前正在積極推行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包括改善空氣質量、治理水污染、保護濕地和森林等,例如,北京實施了大氣污染治理行動,上海開展了水環境治理工程,深圳進行了大規模的生態修復和城市綠化工程。在可持續交通和能源方面,中國城市加大了對可持續交通和能源的投入,推行公共交通、自行車出行、電動車普及等措施,例如,廣州實施了全球最大的自行車共享系統,深圳推行了電動公交車和電動出租車。在社區參與和公眾意識提升方面,中國城市積極鼓勵社區居民的參與和共同治理,提高公眾對綠色城市的認知和意識,例如,一些城市建立了社區環保組織,開展環保宣傳教育活動,組織居民參與環境保護和綠化工作。
盡管中國在綠色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也面臨一些挑戰,如城市化區域發展不均衡、資源循環及綜合利用效率低、局部復合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嚴重等。因此,中國仍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加大投入、提高技術水平,推動綠色城市的發展;未來,中國綠色城市發展的路徑需要關注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能源轉型:加速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應用,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等,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和采用可再生能源技術;推動能源儲存技術的發展,建設智能電網,實現能源的高效分配和管理;優化能源供需平衡,減少能源浪費的同時實現能源的持續供應。第二,低碳交通:建設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包括地鐵、輕軌、電車等,優化線路規劃和運營管理,提高公共交通的覆蓋率和服務質量;鼓勵非機動交通,包括步行、騎行和滑板等,推廣電動車和共享出行;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提高電動車的普及率和充電設施的覆蓋率。第三,綠色建筑:推廣綠色建筑標準和認證體系,鼓勵企業和個人采用綠色建筑技術,包括節能設備、高效隔熱材料、可再生材料等;通過節能燈具、智能控制系統、太陽能發電等技術,減少建筑的能源消耗;建設生態屋頂和垂直綠化,增加城市的綠地面積和生物多樣性。第四,循環經濟:建立廢物分類和回收利用體系,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等;鼓勵企業采用循環經濟模式,包括產品設計、生產流程和廢物處理;發展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通過有機農業和農田保護,提高農業的可持續性和生態效益。第五,生態修復:加強環境監測和治理,建立包括空-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和監管機制;推動包括濕地恢復、森林保護、河流治理等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功能性;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第六,公共參與:建立社區環保組織和居民參與平臺,促進居民的環保意識和行動,增強居民對綠色城市建設的參與和認同;加強環境教育和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對綠色城市的認知和理解;鼓勵居民采取環保行動,如節約用水、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普及環保知識和綠色生活方式。第七,創新政策:通過政府引導和企業支持,培育綠色科技企業和創新團隊;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綠色城市建設,包括稅收優惠、貸款支持、獎勵措施等,激發市場需求和創新動力;建立綠色城市評估和認證體系,實現城市綠色發展的可比較性和可持續性。
綜上所述,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處理好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系統思維謀劃布局綠色城市建設,加快實現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的綠色轉型。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