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3-08-03 12:43:08
原標題:城中村人物志①丨兩個穿著碎花短袖的老人,想要一條“幸福路”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城中村人物志①丨兩個穿著碎花短袖的老人,想要一條“幸福路”
來源:海報新聞
編者按: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審議通過《關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wěn)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要求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加大對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多年來,在山東濟南的城市發(fā)展中,許多城中村、棚戶區(qū)已不見蹤影,許多老住戶也已離開。與此同時,每年又有很多“新濟南人”在城中村落腳,他們?yōu)榱藟粝氪蚱?,漸漸融入這座城市。
有人來了,有人離開,人來人往間,留下不少故事和回憶,這里的生活也依然在繼續(xù)。即日起,海報新聞特別推出《城中村人物志》系列報道,講述濟南城中村里的人物故事。
沃家莊是位于濟南市天橋區(qū)北園街道的知名城中村,過了清晨,隨著太陽越來越高,村中縱橫交錯的巷子里偶有坐在門外乘涼的人,搖著扇子,看著來去匆匆的路人,安靜發(fā)著呆。(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李子驕 記者 畢勝 郭由 濟南報道
大暑過后,滾滾熱浪席卷大地。
村中,坐在家門口“石凳”上的倪大娘和李大娘正借著艷陽憶著往昔,聊聊孩子們,聊聊發(fā)生在街頭巷里的軼事,消磨著讓人略感焦躁的正午時光。(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上午10時左右,濟南的氣溫還未爬升至最高點,沃家村的巷道里人頭攢動。果蔬店、小吃店、小賣部和理發(fā)店坐落在街道兩側,早已開了張。路上步行或騎車的人居多,手上提溜著五顏六色的塑袋料,不慌不忙地前行。
沃家村是位于天橋區(qū)北園街道的知名城中村,由原沃家莊、張家村、邵家莊等村莊組成。從地圖上看,它南臨明湖北路和大明湖,北接北園大街,東至歷山路,如今地鐵也修到了附近。
在兩位大娘對面的是倪大娘小兒子經(jīng)營的村中小賣部,這座三層小樓也是倪大娘住了半輩子的家。(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走進這里,就像穿梭在迷霧深林,任何導航軟件面對冰冷而密集的水泥墻,都會顯得尷尬多余。與周邊整齊劃一、高聳林立的高樓大廈相比,這里高矮不齊的樓房,狹窄雜亂的道路,多如蛛網(wǎng)的電線,隨處可見的租房廣告,幾輛落單停放的電動車,似乎都是想象中“城中村”該有的模樣。
“可我們在這里住了一輩子了,過去的日子跟現(xiàn)在比起來,真是一個在地下,一個在天堂?!弊鳛樵【用?,倪大娘和李大娘對沃家村有著特殊感情。
沃家莊街巷里,處處寫滿了歲月的痕跡。路的左右,是殘破的兩三層小樓,是許多人的大半輩子,也是承載著多少人數(shù)十年回憶的地方。如今,村里許多屋子租給了外地人,租金大都便宜得很,每月只要幾百塊。(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房子修修補補,日子過得閑適
沃家村里,尋常巷弄,兩戶人家,做起鄰居已五十年有余。
炎炎夏日,來自兩家最年長的老人倪大娘和李大娘,尋著門前的一抹陰涼,坐在石板凳上閑談。
對于外人,沃家莊是一個拿著導航都逛不明白的地方,在原住民眼中,這里的每一條街巷都見證了他們世代的成長。(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蒲扇、拐杖、水壺,缺一不可。
“年紀大了,我74歲,她83歲。想出去轉轉也走不動了,每天就坐在這拉呱?!崩畲竽镆活^灰白色卷發(fā),一手扇著扇子,一手指著房子,“我就住在這里,老祖宗一代代傳下來的房子。”
原住民也不是都留在了這里,許多人出去了,換成了一戶戶租客,有外地人經(jīng)營的小賣部,有“打工仔”們的棲息所,也有小年輕們揚帆夢想的創(chuàng)業(yè)地,在這里,有慢時光,也有匆匆忙忙。(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李大娘回憶,自己娘家是在北園街道北邊的村子,后來嫁到了南邊的沃家村?!暗糜形迨哪炅耍菚悍孔右膊幌瘳F(xiàn)在這么好,都是用泥巴摻禾草,一層一層地垛。”
老人講,當時村子的房子大多如此,蓋房能用土坯都是一種奢望,下雨天房子漏水,冬天寒風把窗戶吹出口子,要用紙一遍遍地糊。之后,土坯房取代了草屋,又過了很多年,才有了鋼筋水泥澆筑的房屋。
路不好走,會斷電,下了雨會淹水……城中村里的居民坐在一起時常會抱怨,會猜測這里何時會拆,他們何時能“背井離鄉(xiāng)”。(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中年喪子,悲歡離合都留在了村子
目光所及,街頭拐角處就是李大娘的家,總共三層樓,門牌上寫有“安居樂業(yè)”四個大字。這是她一生的珍貴“作品”,也是她的驕傲,“我這房子是不孬啊,修了很多次,原來有勁兒折騰,現(xiàn)在再讓我干也干不動了。夏天熱了有空調(diào),冬天冷了燒煤炭,這樣就挺好。”
在沃家村的這些年,李大娘和老伴兒靠著種地種菜養(yǎng)活了一家人。她還記得,早些年工作太忙沒空帶孩子,于是任由孩子們在村里“野蠻生長”。“我的兩個兒子都出生在這里,小時候他們倆在門前玩兒,我一點不擔心,街上沒什么車,連自行車都沒?!?/p>
與周邊的整齊劃一、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相比,這里高矮不齊的樓房,狹窄雜亂的道路,多如蛛網(wǎng)的電線,隨處可見的租房廣告,處處是想象中“城中村”該有的模樣。(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時光不停流轉,十幾年前,李大娘的大兒子因心臟病去世。悲傷之余,兒媳和孫女的陪伴則給了她一些安慰。“我的大孫女現(xiàn)在是濟南大學的研究生,這回過暑假留在學校了,家里一樓是兒媳婦開的理發(fā)店,平常就做個小生意。”
洞房花燭也好,中年喪子也罷,發(fā)生在這個家里的悲歡離合越多,李大娘對它的牽絆也就越深。
如果有天要搬遷,她們未必舍得
坐在一旁的倪大娘耐心聽著,鄰居的這些經(jīng)歷她再清楚不過。她說,兩人在沃家村過了大半輩子,要是真的有一天要拆遷,未必舍得。
村里經(jīng)常會有人騎著自行車、電動車穿行,有人騎車經(jīng)過時,腳下的水泥路便“哐當哐當”地響起來。 據(jù)說,村里的路十多年前修過一次,如今也是變得坑坑洼洼。(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在兩個大娘每天歇腳的石板凳下,原本流淌著一條小河,滋養(yǎng)著幾棵柳樹?!艾F(xiàn)在填了,蓋了房子,我兒子還開了一個小賣部?!蹦叽竽锏膬鹤咏衲暌延?0多歲,平常照看一樓的鋪子?!拔易约鹤≡诙?,三樓租住出去了。”和村里的大多數(shù)原住居民一樣,他們開的租金不高,200元一間房,讓背井離鄉(xiāng)的人在這座城市有一個落腳之地。
房租便宜,是這個城中村人氣集聚的重要原因,但最重要的還是交通便利。這里有多條公交線路經(jīng)過,乘坐BRT也十分方便,或者坐地鐵二號線,從歷山路下車,出來就是沃家莊。
“前幾年我腿腳好的時候,還去公園、去大明湖逛一逛,老人坐公交車免費。”倪大娘念叨著,“村南和村北都有菜市場,要是不想去,附近也有賣菜的攤販,既便宜又實惠!”
從村里往外望,能看到不遠處的高樓,與腳下破舊的城中村相比,宛若兩個世界。(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兩個老人對未來小小的期冀
兩個穿著碎花短袖的老人,你一言我一語,道不盡在生活在這里的點點滴滴。
“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滿意的,老了之后,村大隊每年都會給我們發(fā)補貼,最初只有十幾元,發(fā)了二十多年,現(xiàn)在漲到了兩千多元?!蹦叽竽锊缓靡馑嫉靥岬阶约哼€有一點期望,“啥時候把路再修修就更好、更幸福了?!?/p>
有人騎車經(jīng)過時,腳下的水泥路,哐當哐當?shù)仨懫饋??!笆嗄昵靶捱^一次,但是車子每天壓來壓去,現(xiàn)在變得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還總是積水,村頭弄了兩臺抽水機一直抽?!蹦叽竽镉檬直葎澲?,“那水能沒過小腿肚子?!?/p>
沃家莊這一城中村倒也算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生活所需在村里的“商業(yè)街”上基本都能買到。(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說說笑笑,不覺間已是中午時分,大地仿佛變成蒸籠,濕氣也漸漸聚集。兩位大娘的家人提溜著買好的菜,各自進廚房忙活去了。
“你們留在這里,跟我們一起吃?!眱晌焕先送炝粲浾摺?/p>
記者也好,租客也罷,有人來了,有人離開。作為原住居民,她們總是在人來人往之中,回憶之前的日子,享受當下的日子,期待未來的日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