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23-06-11 16:17:06
原標(biāo)題:濟南的山水知己——酈道元
來源:濟南日報
原標(biāo)題:濟南的山水知己——酈道元
來源:濟南日報
《水經(jīng)注》酈道元手繪漫像(楊夢繪)
□張智輝
濟南山水,歷朝歷代圈粉無數(shù),政要、文人紛至沓來,一睹芳容,酈道元是其一。酈道元(約466年~527年)字善長,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xué)家、文學(xué)家,范縣涿陽(今河北省涿州市)人。“道元好學(xué),歷覽奇書”,從少年時就有志于地理學(xué)研究。所著《水經(jīng)注》被譽為“宇宙未有之奇書”。
酈道元結(jié)緣濟南,既有青少年觀光游歷,又有從政實踐經(jīng)歷。北魏承明元年(476年),酈道元的父親酈范出任青州刺史,到任不久就將家眷接到青州治所東陽城。酈道元青少年時得以隨父親到濟南游覽走訪。再是冀州任職期間,《北史·酈道元傳》記載“景明(500年~504年)中,為冀州鎮(zhèn)東府長史”。南北朝時,冀州治所歷城即在今濟南市。因此,南北朝時期的濟南水流地理、人文風(fēng)情得以融入到那30余萬言的皇皇巨著中,成為其中的看點和亮點。
酈道元眼中的濟南活脫脫一位“絕世佳人”,每寫一處總有天賜靈感,神來之筆。
●寫趵突泉——氣勢開張,追本溯源。“濟水又東北,濼水出焉。濼水出歷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涌若輪。”趵突泉為濼水發(fā)源地。元好問以“且向波間看玉塔”、趙孟頫以“平地涌出白玉壺”述趵突泉之美之態(tài),但在營造奔騰躍突之勢上,這一“奮”一“輪”更具張力和動態(tài),這平地噴涌的泉水似乎在呼喚一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當(dāng)時的南北朝尚處在兵戈擾攘的分裂對峙中。他的理想如這泉水要追隨具有宏圖大略的孝文帝建不世之功。
“《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于濼是也。俗稱之娥英水是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公元前694年魯桓公
與齊侯在此相會,趵突泉俗稱“娥英水”。而今在天下第一泉風(fēng)景區(qū)有“濼上臺”景點。濼源大街之名就緣起濼
水之源。源遠(yuǎn)流長的趵突泉,每一股泉水都有故事。
●寫千佛山——要言不煩,不漏“疑點”。“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謂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書》,舜耕歷山,亦云在此,所未詳也。”濟南是座抬頭見“舜”的城市,舜井、舜耕等,多處建有舜祠,其中之一就是千佛山上最高的建筑——舜祠,始建于周代。現(xiàn)存廡殿頂建筑為2001年改建,殿內(nèi)祠奉舜帝和他的二妃娥皇女英。
●寫大明湖——片語只字,皆可會心。“其水北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zhèn)群怂愠蓛舫匾病3厣嫌锌屯ぃ笥议蓖?fù)日俯仰,目對魚鳥,水木明瑟,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違矣”。此為今日五龍?zhí)兑粠В?dāng)年花木扶疏,水流清澈,魚鳥依人,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堂。
●寫歷水——曲水流觴,再現(xiàn)盛景。“湖水引瀆,東入西郭,東至歷城西而側(cè)城北注,陂水上承東城,歷祀下泉,泉源競發(fā)。其水北流,經(jīng)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燕,公私多萃其上。分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經(jīng)歷城北,西北為陂,謂之‘歷水’,與濼水會。”“歷祀”即舜廟。據(jù)史料記載,舜廟附近原有兩處舜泉(舜井),兩泉競發(fā),水勢甚旺。泉水北流,流至流杯池,今珍珠泉、濯纓湖、曲水亭一帶,成為州僚游宴觴詠之所,而泉水再向北流去,則為大明湖了。
●寫華不注山——妙喻其形,借景抒情。“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fā),望同點黛。山下有華泉……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傳·成公二年》齊頃公與晉克戰(zhàn)于鞍,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逄丑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于木乃止。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齊侯以免。韓厥獻(xiàn)丑父,卻子將戳之,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將為戳矣。’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戳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乃免之,即華水也。”
這“單椒”與“點黛”,前者喻其形,后者以美女的美眉喻其翠秀,令人腦洞大開,浮想聯(lián)翩。“不連丘陵以自高”,是華不注獨有的陽剛之美,展現(xiàn)了頑強的人格精神。
酈道元所引述的是歷史上發(fā)生在華山腳下有名的“鞌之戰(zhàn)”: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齊頃公親率大軍在今濟南東北擺下陣勢,與晉軍決戰(zhàn)。齊頃公驕傲輕敵,不給戰(zhàn)馬披上鎧甲而參戰(zhàn),結(jié)果“齊師敗績”。齊頃公被晉軍追逼,幸
得大臣逄丑父與之更衣?lián)Q位,并佯命其到山腳“華泉”取水,始得趁機
逃脫。逄丑父因為代替齊頃公赴死,忠義感動郤克,被釋放回到了齊國,留下“丑父遺忠”的典故。
一生喜好寫水的酈道元對濟南泉水尤其青睞,在《水經(jīng)注》中用筆甚多,東部章丘的百脈泉到西部平陰的東流泉(書院泉),也在《水經(jīng)注》有所記載,這也是兩泉首次被記于文獻(xiàn)中。“百脈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這“土鼓縣故城”初建于西漢,是明水最早的城池。平陰“天池山下有泉,名東流泉。”東流泉,因其在洪范池之東,故名。后又因明代中丞劉隅在此建書院,所以又名“書院泉”。
對于章丘的地理風(fēng)物、文化遺跡,酈道元在書中亦是娓娓道來,“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謂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徑黃巾固。蓋賊所屯,故固得名焉。”女郎山在章丘繡惠,傳說頗多。春秋褒貶,對黃巾以賊相稱,增加了史學(xué)色彩。
借助這部寶典,后人對萊蕪、玉符河這些地名、河道有了更多了解,“引舊說云,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蕪,故曰萊蕪”。“濟水又東北,右會玉水”,也就是說,今日南山玉符河古稱玉水。
“水德含和,變通在我”。《水經(jīng)注》豈止于以水注經(jīng),更是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從中可以領(lǐng)略山川風(fēng)物,體察民生疾苦,感受文學(xué)、藝術(shù)、哲學(xué)之美,體會萬物并秀、天人合一的大道。
難怪毛澤東稱贊酈道元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不到處跑怎么能寫得那么好”。難怪酈道元還被譽為山水文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杜甫、李白、柳宗元以其為師,蘇軾有言“今我樂何深,水經(jīng)亦屢讀”。
這位催生了“酈學(xué)”的大學(xué)問家,在官場上卻是踉踉蹌蹌,屢受排擠。可悲的是,酈道元在明知兇多吉少的情況下仍出任關(guān)右大使,為賊所困,終因“水”盡糧絕,為國殉難。以“水”為生命的酈道元,又因水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蒼天有情當(dāng)灑淚。
“山水有靈,亦將驚知己于千古矣!”這位千年一遇的山水知己,于蒼生萬物居功至偉。
“地因人勝”,對濟南而言,酈道元是千年難遇、名副其實的知音,在一種陡然相遇中碰撞出了火花和共鳴。也正是在以酈道元等為緣起的名士文化、泉水文化、歷史文化的浸潤下,才讓顏值出眾的濟南一水一物、“一顧一盼”盡顯文化氣質(zhì)與神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