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4-21 16:14:04
原標題:如何向國際傳播好黃河文化?專家學者支了這些招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如何向國際傳播好黃河文化?專家學者支了這些招
來源: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孫杰 辛振東 東營報道
作為黃河文化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4月18日下午,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論壇在東營舉辦。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作精彩主旨發言,并圍繞“黃河文化內涵及國際傳播”“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策略”“媒體傳播經驗與實踐”等話題開展圓桌對話。
加強和提升黃河文化的標識
黃河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融合力。歷史上黃河文化經過多次大碰撞、大融合、大交流,不斷兼容并蓄,縱橫推延,向更高層次發展,向更廣大地區輻射,為一體多樣中華文化體系的形成,發揮了重要的核心引領作用。
不過,黃河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力、影響力還有待加強。在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經濟日報社原社長兼總編輯張小影看來,要做好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文化的全面系統研究,更精確地提煉展示黃河文化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建立起溝通歷史與現實、拉近傳統與現代的黃河文化體系,更好地展現中華民族對偉大復興奮斗目標的歷史認知和歷史自信。
同樣,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在主旨發言中也表示,想要做好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需要更加系統地對外介紹、傳播黃河文化,講好黃河的故事。要顯著提升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標識,以及黃河文化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與中華文化全球傳播過程中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隨后的圓桌論壇環節,黃河水利科學院黃河文化中心副主任田世民的發言中,同樣提到了要提煉黃河文化標識。他說,在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的過程中,要提煉出來能夠代表黃河文化的銘牌或標識,這樣才能把黃河文化做系統、做亮,然后推向國際。
加強黃河文化與其他文明間的交流互鑒
有意思的是,在談到如何加強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時,多位學者都認為要增進與其他文明間的交流互鑒。
田世民認為,沿黃省(區)要加強在項目、會議、人才及沿岸城市間的交流,這樣才能把系統、完整的黃河文化推向世界。
“從以往有關黃河治理的國際合作來看,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主要是依靠來華外籍人士的傳播或參加國際會議的方式來進行交流。”黃河水利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黃河畫傳》執行主編侯全亮如是說。
和侯全亮的觀點一樣,于運全在接受海報新聞采訪時也建議,未來,可以將黃河文化論壇打造成一個國際文化論壇,邀請世界上其他的大河文明來山東展示,在齊魯大地上打造一個黃河文化國際交流對話的平臺,將世界主要的大河文明成果在這里展現匯聚,通過交流互鑒的方式,把黃河文化的故事講好。
借助新手法、新技術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
除了提升標識和交流互鑒,更多的專家和學者都建議黃河文化在進行國際傳播時,要創新手段,用好ChatGPT等新技術,增強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度。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院院長程曼麗在圓桌論壇環節發言時說,在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方面,我們也要采取文字信息、繪本圖畫、表情符號、網絡數字語言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使這方面的信息可以在跨時空、跨國界、跨文化的數字空間里產生影響,同時,還可以通過各種翻譯軟件,多語種、多語態間的信息交互和情感表達。
而中國日報副總編輯孫尚武也認為,要做好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要進一步注重敘事的創新,增強黃河文化的親和力和感染力;要進一步注重技術賦能,讓黃河文化的故事更加地生動有趣;要進一步注重本土傳播,增強黃河文化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做好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首先要創新話語體系。”中國新聞社副社長、副總編輯王旻說,通過TikTok、Facebook等符合外國人閱讀方式和習慣的新媒體平臺,把中國的聲音傳遞出去,用海外受眾能夠接受的傳播方式,最后達到傳播的效果。
黃河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源泉所系、血脈所依、根魂所在。就像外文出版社德文專家、“中國外籍翻譯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李博瀚在發言中說的那樣,黃河文化海外傳播及生態旅游海外推廣前景非常廣闊,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國游客,還有助于在海外建立一個更加全面立體的中國形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