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教育報
2023-02-13 16:45:02
原標題:網課“三變”變出濟南高新“新常態”
來源:山東教育報
原標題:網課“三變”變出濟南高新“新常態”
來源:山東教育報
新技術、新方法在行業發展常態下是緩慢的,而在重大社會變遷和自然震蕩之際,變化往往是劇烈的、加速的。同時,技術和方法又反噬人的思想和意識,考驗人對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思想定力。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出于防疫需要,教學由線上代替線下,網課平臺層出不窮。這是網課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地進入公辦教育領域,解決了非常時期的燃眉之急,但也出現了很多新問題,一些課堂教學的頑疾性質的老問題被貼上了“網課”的新標簽。2020年下半年,隨著疫情暫時平息和線下教學的恢復,曾經“甚囂塵上”的網課問題又被束之高閣。2022年,防疫形勢又趨嚴峻,問題升級性回歸:如何適應新平臺解決新問題,在新背景下讓老問題“浮出水面”,通過解決教學的突出問題來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濟南高新區提出并探索“順變、適變、求變”的“三變”問題解決機制。
主動“順變”,以調研為不變法寶
2020年疫情防控形勢下網課的廣泛使用存在很大的“被動”成分。由于準備不足,大量新問題井噴式顯現,教師和教學管理者手忙腳亂,老問題“換了馬甲”后顯現出更大的殺傷力。例如,教師出鏡時的緊張與尷尬、對學生注意力的無法把控、對學生練習真實性的不確定……隨便一個問題都會讓教師對網課的前景充滿憂慮,大家卻又想不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濟南高新區在網課實施之初提出了“主動‘順變’,以調研為不變法寶”的思路。調研以學生問卷、會議調度、教學陪伴3種途徑和方式展開,發揮不同形式調研在信息捕獲、問題研判中的不同作用,全方位獲取信息。
在網課實施初期,我們開展了問卷調查。其中有幾個問題的反饋信息改變了我們固有的認知,促使我們做出有效調整。家長問卷問題1:您的孩子主要通過什么設備進行線上學習?竟然有63.14%的學生沒有電腦或iPad用于學習,而是使用手機上網課。手機窄小的屏幕,很難看清課件和板書,很難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調研結果為區域和學校教育管理者提出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要引導家長認識到電腦或iPad對孩子進行線上學習的重要性,引導有條件的家庭及時購置相關設備。對條件不足的家庭,學校主動幫助,將學校里的電腦送至學生家里,供學生暫時借用。
家長問卷問題2:根據您的觀察,孩子對“空中課堂”的態度是什么?有一些家長反映,由于工作等原因無法在家里陪伴孩子上網課,擔心孩子不能管好自己。但從反饋看,有接近80%的學生在網課學習過程中是快樂、自主、主動的。這樣的結果是不是可以給家長和教師一點兒啟發呢?孩子本身具有的自我管理能力應該得到重視和信任。
為解決師生上網課的實際困難,我們配合問卷結果組織各校對學生進行了深入的跟進調研。比如,學生使用電腦、iPad、手機、電視大屏的比例,父母陪伴、老人陪伴或無人陪伴的比例;學生和家庭對課程安排、授課方式的滿意度等,然后根據不同類型的情況和學生問題開展不同的幫扶。例如,農村學校拆解機房電腦,解決學生在家學習卻無電腦的問題;把學生喜歡的課程、教師類型等數據繪制成分析圖表,改進課程設置和學科教師搭配,并在區域內進行經驗推廣;對學生回歸學校的愿望進行歸因,分析學生的居家心理狀態,對癥下藥,及時進行疏導,等等。
為充分溝通、協助學校解決網課教學中的問題,濟南高新區教體局制定并落實會議調度制度,總結、推廣網課實施中期學校實踐的經驗,解決網課實施后期產生的倦怠問題。例如,在中高考復習關鍵階段和疫情防控關鍵期,為促進各校相互交流和學習,總結提升線上教育教學的“濟南高新經驗”,2022年4月至5月、11月至12月,濟南高新區教體辦和教育智庫攜手組織開展“空中課堂”研討會,進一步研究中小學線上教學基本規范,突出“學”,扎實“練”,探討“雙師課堂”的線上教學“高新經驗”。春暉小學和東城逸家小學將學校育人理念和辦學特色有機融入其中,充分開展家校共育等特色活動;6所初高中基于學校教學研究成果和實踐模式,將畢業班復習要求與線上教學特性有機融合、創新實施的“雙師課堂”成為區域內線上教學模式的亮點。跨越空間的思維碰撞和思想交流,梳理出濟南高新線上教學的階段性經驗與成果,有效助力區域線上教學的實施。
教學陪伴是濟南高新區一種創新教研、教學管理形式,主體為陪教、陪學、巡課3種類型。較之于線上教學中單一聽課的教研模式,教學陪伴拓展了研究形態、豐富了研究內容、更新了研究視角,更增添了教學研究的抵近感。
陪教,就是教師上網課時,教學管理者安靜地坐在旁邊陪伴觀察。這既可以有效了解教師教學的進程與實效,又能在細節觀察中發現教學的問題與需求。例如,有教管人員在陪教過程中發現教師上網課時即時性的板書和課件播放之間屏幕切換的困難,提出為教師購置電子寫字板的解決方案;發現同屏出現的學生鏡頭人數有限、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管理學生狀態困難,提出設計實施“雙師教學”方案,安排專門教師協助管理學生。所謂“雙師”有兩種形態,其一謂之“一教一管”,即每堂課有兩名教師在線,一名教師負責授課,另一名教師負責落實學生出勤情況、聽講狀態、教師是否按時上下課等;其二謂之“一教一輔”,即一名教師進行系統教學,另一名教師進行個別輔導。特別是在自學時間,輔導教師能發揮重要作用,這需要和諧的學校文化——所有教師參與其中,以強烈的責任感攜手前進、攻堅克難。
陪學,就是網課期間入戶調研,抵近觀察、了解學生甚至家庭的狀況并落實解決問題。在保障防疫要求的前提下,高新區教育局局長、教研室主任和學校領導多次入戶家訪,全面、深入了解學生線上學習的真實狀態、身心感受、健康狀況等,從學生視角觀察、體驗教師的教學工作,幫助學校和教師進一步研究線上教學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例如,在入戶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不少學生對居家線上學習的效果比在校學習更有信心,我們及時采集并反饋給學校和教師,不僅緩解了教師的焦慮,而且給其以新的啟發,進而梳理經驗,探索更加有效的線上教學模式。
巡課,是指針對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甚至跨越地域的教學個體多線巡查和幫助指導。濟南高新區的線上教學巡課采用“3+1”結構,“3”是包括校內的年級、教務處、校長三級巡課,“1”為教研室面向區域的教學評課,教研員劃片包校巡課。各級巡課定數量、提要求,每天梳理總結、交流反饋、發布簡報。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分享經驗,制定解決或優化方案。
教學中,往往是很多小問題困擾教師、影響教學效果。調研中發現的小問題、分享的小經驗,往往成為解決這些困擾的關鍵。正所謂“我們走得太遠,往往就會忘了為什么出發,或者因為走得匆忙,而在路上丟失了最重要的行囊”。
善變者一定會在變幻莫測中堅持不變,抵近調研就是管理和教研不變的堅持。
應變適變,構建新型教師梯隊金字塔
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長期以來,在教師專業自然成長的基礎上,構成了成長型、骨干型、名師型的梯隊結構。學校或教育管理機構進行規劃培訓、認定,可以有效指導教師的生涯規劃、促進教師自我發展,但是也存在官方認定標準不統一、評比過程復雜的現象,個別地方還出現官方認定、社會口碑、教學實效三者不一致等問題。這些因素影響著梯隊建設的權威性和帶動力。
網絡時代,教師的發展是什么走向?首先,教育不應排斥技術,而應主動適應技術——或許線上和線下結合才是教育未來發展之道,這一趨勢必然會加速教師隊伍的分化。有的培訓學校集中高精尖教育人才,以集體智慧打磨一節質量很高的課,在周末通過網絡傳播到全國無數個分校。線下,每個小班都有一名基層教師組織學生聽課學習。基層教師還負責答疑解惑、個別輔導、監督練習。一節好課費時費力,成本很高,但受益面極大,反而攤薄了成本。極少數教學能力強、課程思想深刻的教師形成新的群體,處于金字塔頂端的教師強強聯合開展教研,教研成果通過直播平臺讓廣大城鄉學生受益。在金字塔腰部的可能是那些區域名師,他們根據所在市縣、學校和年級的特點,錄制適應性、針對性更強的課。這些課是那些保障普適性的頂端直播課所不能替代的。人數眾多的普通教師將扮演輔導員、學習同伴的角色,跟學生朝夕相處,熟知每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及時和個性化的幫助。他們還是中端和頂端教師數據的收集者、現象的觀察者。大數據時代、智能化時代,教師也許不會消失,但是類型分野會成為必然。
疫情期間網課的開展,濟南高新區不僅僅視網課為線下課堂的替代,而且將網課中出現的積極因素進行科學研判,發現新生事物的端倪,助力教師專業發展。區域內挖潛、外部人才利用,形成了區域內部的金字塔型教師梯隊模型。相比傳統的教師梯隊模型,這樣的教師梯隊組成顯現出強大的優勢。
一是打破了有形圍墻、無形班級的組織,讓每名學生享受最優質的教育成為可能。教師與教師之間存在能力和態度方面的差異,是不爭的事實;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但什么教師教自己的孩子幾乎是完全無法預料的概率事件。網課出現后,任何一個班級、任何一名學生都能獲取最好的教師提供的最好的課。教師不再是一個班級的專屬資源,而是全社會、大區域的共同財富。教育公平的理想在這里閃耀,班級、學校的定義也許可以改寫。
二是無行政評比,用戶以行動投票,使用率和流量決定教師在梯隊金字塔中的位置。名師的效能也是班級和基層教師個人的效能。要相信基層教師的選擇,他們有分辨能力,誰的課、什么樣的課能給予學生最好、最有效的指導,發揮最佳的教育效能,應用結果最具說服力。
三是位置決定“聲望”,聲望擁有“含金量”,名與利的雙重收獲促進教師向上生長。長期以來,教師績效考核和工資分配都是學校和主管部門的大事、難事,職稱晉升的庸俗化、工作的低效化與績效分配難題難解有很大的關系。如果能建立一套適應網課背景下的教師梯隊金字塔分配模式,讓資金逆勢上流,資金就會成為教師發展的催化劑、潤滑劑,每名教師在所謂名利雙收的“庸俗”刺激下獲得“非庸俗”的健康發展。
基于此,濟南高新區著手研究和制定了網課背景下的新型教師梯隊建設方案和優質課評比方案,通過獨特、有效的評價激勵教師在非常態形勢下致力于常態教學的推進和個人專業的成長。
疫情給教育帶來沖擊,倒逼教育形態的變化,但善思者一定會在逆境中最早找到出路。
遇變求變,變中有所不變
對比線上與線下教學管理,不能說后者就一定容易。事實上,常態課堂中,學生在教師的注視之下,常常會麻痹教師的教育神經,誤導教師自認為的管理落實。線上教學,面對屏幕,師生距離一尺之遙。這種眼神的對視既可以形成溫暖,又可以形成壓力,促進學生集中注意力。可以說,線上教學中,這種對于“管理”的擔心促使教師主動求變,把更多精力用在發現和關注學生注意力上,學生主體的思想被動強化。
先學后教,疫情中的網絡教學新機遇。“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是學生主體教育思想的最好落地。通過網課的實踐研究,濟南高新區探索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網課小循環教學模式,即“學案導學、點播互助、問題反思、推送鞏固”。新課、復習課,習題課、考試課,內容不同,但先學后教的理念不變,以學定教的思想不變。這一點在高新區已形成共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使教師們堅定了信心。
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考試中如何實現呢?大家關注的是考試后的講評,關注講評后的學生改錯。通常的做法是有錯必改、使用錯題本強化。有錯必改,教師潛意識里希望所有學生達到同一水平,這既不公平又無可能:學優生的任務輕,學困生的任務重;學優生的用時少,學困生的耗時多;學優生的容易改,學困生的不會改,若必須改,只能囫圇吞棗、瞞天過海,教師的愿望無法達成。我們提倡“三三”改錯,第一個“三”就是每人改錯不超過3道題,解決公平問題,把學困生的任務降下來,改就改聽懂的、已經會的錯題,就是“最近發展區”的自主發現,也是差異教學的體現;另一個“三”就是“三步改錯”,改錯不能用填空和選擇的形式,凡是改錯都采用簡答或計算的形式,第一步寫出知識點、方法點,第二步用正確的、不失分的過程完成推理和論證,第三步反思出錯的原因。這就是要改就改得徹底,不需要錯題本鞏固,以后不錯就是已經掌握了,再出錯那就再來個“三三”改錯。
先做后考,線上教學評價的變式推廣。濟南高新區最大的嘗試就是落實在期中考試中的設想。因目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根據學校和學生的階段性測試需求,我們探索“先做后考”的理念,實行“開卷學、閉卷考”,“考”的根本目的就是帶動學生的“學”。“兩套同質‘先做’卷+一套‘后考’測評卷”,這套“后考”測評卷由兩套同質“先做”卷原題拼接構成。提前兩天發“先做”卷的電子版,考前將“后考”的紙質版印刷出來,由家長到學校領取,孩子在家里做,家長監考。先學后考,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的熱情,以期產生“準備不好不考,一考就考好”的結果。
所謂“教無定法”的“教”貫穿教學的所有環節。無定法必有定心,此心就是“臣心一片磁針石”,直指學生不回頭。心若定,法無窮。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網課是疫情防控之中、網絡背景之下的不二選擇。也許尚有被動因素,但新危機中必然孕育新事物,新環境中暗含新機遇。堅持應該堅持的是教育的定力和堅守,基于此的順變、適變方可立于不敗之地,主動求變才能辟新徑、贏未來。這是濟南高新區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教育遇到空前挑戰中獲得的啟發和探索經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