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9-10-21 10:04:10
魯網10月21日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0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加強師生互動、直面學生問題、注重學生評價,山東大學——打造人見人愛的思政課堂》,為山東大學這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創新中的成功實踐點贊。
文章說,近年來,山東大學著力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廣大思政課教師依靠深厚豐富的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貼近學生的話語表達,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將原本學生心中枯燥乏味的“低頭課”,變成了人見人愛的“金課堂”。
“低頭課”是對前些年思政課最形象的描述。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們在下面低頭做別的。身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的鄭敬斌,也有過深刻體會。作為一名80后,鄭敬斌可以說是跟思政課有難解之緣。當學生時,學思政課;做教師后,教思想課。2003年9月,鄭敬斌入煙臺師范學院(現魯東大學)政法系學習,就注定與思政課難以割舍了。之后,考研、讀博,鄭敬斌都沒有離開思政專業。然而,跟思政專業打了這么多年的交道,鄭敬斌做教師后的思政課卻被學生潑了冷水。
《人民日報》的報道說,鄭敬斌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他博士畢業初登講臺,學生們的“冷場”,著實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有個女生給他寫了張字條,上面只有兩個字:“說教”。
事實上,在當時這情形不僅僅是鄭敬斌一位教師面臨的問題。用鄭敬斌的話來說,當時的思政課確實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枯燥、生硬、乏味、學生不歡迎、老師沒動力,學生們都覺得這堂課“內容老掉牙,形式老一套”。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搞好思政課教學關鍵還得靠教師。經過思考與探索,鄭敬斌發現,提高教學實效性,一定要提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教師和學生有效互動,才能打造成功的課堂。想法有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思路就來了。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們,經過一番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一堂堂別出新裁的敢碰真問題的思政課在山東大學上演。
《人民日報》的報道稱,臺上,正上演精彩的話劇;臺下,觀眾們凝神觀看,不時露出會心的微笑,報以熱烈的掌聲……山東大學的思想政治課堂,既有師生自導自演的微電影,又有針鋒相對的辯論會,學生們可以穿越時空與學術大師交流對話,體驗思想的碰撞。
對于如今的思政課,山東大學的學生也有了新的體會。《人民日報》援引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學生史藝姝的話說,通過將思政課和自己的專業課相互印證,對當代中國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比如鄉村振興,在思政課和專業課中都有相關內容,但兩者側重點不同。這兩門課讓我對歷史與現實中的鄉村,有了全面的認識。新思路、新思政,山東大學的思政課脫胎換新。
上好思政課是新時代的需要。當前,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社交媒體日益發展,文化、思想日趨多元,當今世界又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這對于處于人生“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來說,選擇把握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極為重要。“育才造士,為國之本”。上好思政課,才能給青少年學生指點迷津、引領人生航向,使他們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道上的奮斗者。
上好思政課,又是一門大學問。做好這門大學問,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正如山東大學黨委書記郭新立所言,“思政課建設,只能干好不能干壞!”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有刀刃向內的革新勇氣,“顛覆”以前只顧站著臺上講的授課模式,有能力讓課堂上的“低頭族”昂起首來。最后,學生也要成為思政課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傾聽族”。只有學生真正參與到思政課中,思政課才能活起來,成為真正的“金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