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09-23 09:41:09
畫布上,夏歸秋至,河畔奇花布錦,瓜果噴香……在9月23日中國第二個農民豐收節前夕,秋收的喜悅在山東青州農民馬季青的筆下躍然紙上。
72歲的馬季青是青州農民畫畫院的一名畫家。農民出身的他,“耕耘”于畫卷已有40余年。他拿出幾幅最近創作完成的農民畫說:“豐收節給像我這樣一手拿鋤頭,一手拿畫筆的農民畫家提供了無限的創作靈感。”
農民畫是通俗畫的一種,聚焦農民主題,造型大膽夸張,用色明快醒目。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陜西戶縣、上海金山、山東青州等逐漸形成了農民畫鄉。
青州農民畫畫院位于中國農業大省山東。馬季青是畫院資歷最老的畫家之一,2018年一幅名為《取消農業稅》的畫作讓他獲得了“中國農民畫藝術節”的最高獎項。
與許多農民畫不同,《取消農業稅》整幅畫作色調沉著、冷靜,山上的梯田與田間的麥穗用深淺不一的藍色表現,整體卻展現出一派喜慶的豐收景象。
馬季青所描繪的是2006年中國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歷史事件。“好的主題能引起共鳴,也能帶活一幅畫。”馬季青說,取消農業稅后農民更高的生產積極性是他創作的靈感來源。
在過去,對秋收盼望包含著人們對解決溫飽問題的期待。現在,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像馬季青這樣的農民正將這份秋收的情愫寄托于農民畫創作之中。
馬季青對繪畫的興趣從兒時便已開始。他家境貧寒,炕頭熏黑的墻壁是他的畫板,田間地頭是他的畫室。
“大人們白天在地里干活,我就用作業本的反面畫他們做農活的動態。”馬季青說,沒有專門的畫冊,他就拿借來的小人書來臨摹學習,有時候興致上來,到了晚上點著煤油燈接著畫。
上世紀70年代,馬季青在當地生產隊負責烤煙爐。一次,他聽說當地要組織有繪畫特長的人畫農民主題的墻頭畫,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為了每天能有時間畫畫,他與同事換班,白天畫畫,晚上看煙爐,擠出時間睡覺,這一干就是半個多月。
現在青州市王墳鎮、廟子鎮等山區農戶的墻壁上,仍能看見不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民墻畫,雖斑駁剝落,但依稀可見當時農民畫盛況。
“當時并沒有‘農民畫’的概念,只覺得喜歡畫農村的美景和描繪農民的生活。”馬季青說。
上世紀80年代,隨著社會發展,更多繪畫模式不斷涌現,農民畫進入到低潮。上世紀90年代后,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人們整體藝術水平提高,農民畫重獲新生。
如今,青州農民畫產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農民畫從業者3萬余人,年創作農民畫達30萬幅。同時,青州農民畫畫院正通過“農民畫+電商”的模式,將杯墊、手提包等農民畫文創產品在互聯網上銷售,現已有農民畫電商100余家。每年農民畫給青州帶來的收入達5000多萬元。
據中國美術書法家(青州)創作服務中心副主任王穎介紹,農民畫雖然“土”,但廣受海外關注。青州農民畫畫院分別在2015、2016和2018年,在法國、美國和韓國舉辦過農民畫展。
“與含蓄內斂的國畫相比,農民畫表達直白,熱情奔放,更容易被外國人接受。”王穎說,農民畫是大眾文化,生活氣息濃郁,像馬季青這樣生活閱歷豐富的人,往往能佳作迭出。
如今,馬季青每年仍創作農民畫近50幅。他還在家中辦起培訓班,免費教街坊鄰里畫農民畫。
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將更多的慶祝活動放在農民身邊,目的是讓農民真切感受到屬于自己的節慶氣氛,感受到秋收的喜悅。
“這是農民自己的節日,我是一名農民,田地永遠是我的精神家園。”馬季青說,畫布是他的新田地,自己要畫出更表達農民心聲的作品,用“情”畫好農民畫。(記者 蘭恭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