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4-11-14 09:30:11
原標題:魏春榮:為傳統昆曲探索當代表達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魏春榮:為傳統昆曲探索當代表達
來源:中國青年報
魏春榮,國家一級演員,第2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北京市政協常委。主演劇目有《牡丹亭》《玉簪記》《長生殿》《西廂記》《紅樓夢》等。
今年,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60周年。由北方昆曲劇院打造的原創當代題材昆曲《李佩先生》日前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首演,首次將“兩彈一星”功勛郭永懷與妻子李佩的故事以昆曲形式帶到觀眾眼前。
昆曲《李佩先生》講述了李佩與郭永懷非凡而浪漫的事業、情感與生活歷程,劇中有不少感人至深的內容,特別是在郭永懷因公殉職后,李佩銘記愛人的信仰與堅持,決心要接續完成愛人未竟的事業。她在國內應用語言學領域不斷開拓,積極推動中美教育交流合作,輸送優秀科技人才到海外留學……一個又一個溫暖的故事,生動塑造了一位杰出教育家形象的同時,也展示了“兩彈一星”的精神密碼,弘揚了一代海歸赤子的家國情懷。
在緊張的排練間隙,該劇主人公李佩的飾演者、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魏春榮日前接受了中青報·中青網專訪,分享她對人物的理解和創作背后的故事。
演員與角色同頻,感受與人物的靈魂交融
李佩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被譽為“中國科學院最美的玫瑰”“中關村的明燈”“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曾長期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英語教授。她創辦的“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生師資班為應用外語教學和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
在劇本創作階段,為了將人物塑造得豐富立體,團隊參考了大量真實事件與歷史資料,并走訪了包括李佩的學生、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楊佳在內的眾多相關人物。在《李佩先生》建組啟動儀式上,作為劇中唯一健在的原型人物,楊佳為劇組全體人員作了動員報告:“希望李佩先生不僅是我的導師,也能成為更多人的導師。”
“身形瘦小但挺拔,眼睛很亮,笑容燦爛,做事雷厲風行,眼里揉不得一點沙子……”隨著了解的深入,這位“中國科學院最美的玫瑰”的形象在魏春榮心中愈發生動、親切了起來。
對于魏春榮而言,作為演員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能在舞臺上演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人生。每一次站上舞臺,她都仿佛跨越了時空,與李佩靈魂相融,“感受這顆純凈的心,感受她的偉大、她的付出”。這是演員與角色的同頻,也是一名女性與另一名女性的心靈共振。
為了保證唱腔的穩定,戲曲演員要在舞臺上克制過多情感,以更好地展現技巧、打動觀眾。盡管如此,每當演到李佩與郭永懷分別的橋段時,魏春榮仍控制不住淚流滿面,“我們演任何一個角色,其中都有一部分是演員自己,在演繹她的同時,好像也陪著她走了這一遭”。在魏春榮看來,兩人是彼此一生的摯愛,更是有著共同理想抱負、志同道合的靈魂伴侶。“郭永懷先生故去后,李佩先生延續了他的事業,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奉獻給中國教育事業。我希望通過這部戲告訴大家,也告訴自己,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用自己一生的付出換來的,一定要珍惜現在。”魏春榮說。
探索傳統與現代融合之路,讓昆曲活在當下
事實上,這是魏春榮從事昆曲藝術30多年來第一次出演現代戲,她坦言,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如何在保持昆曲唱腔“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化的形體演繹,將傳統的昆曲程式和現代人的行動坐臥結合到一起,也成為本戲的一個亮點。
魏春榮介紹,有一場戲演的是李佩在康奈爾大學聽郭永懷的演講時初次看到他的情景。“這里有三大段、七八分鐘的唱詞,眼神和形體上,我使用了傳統戲曲的表演形式,體現女孩子看到心愛男子時的害羞,通過反復雕琢動作神態,最后呈現出來,大家反饋并不顯得違和,反而很好地把昆曲的程式糅進了現代的演繹當中。”隨著講述,魏春榮做了幾個手勢,垂眸淺笑,眼中含情,昆曲的古典意蘊盡顯其中。
擁有600年歷史的昆曲藝術要如何與時俱進地融合青年觀眾的審美需求,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李佩先生》探索著答案。
“無論是李佩先生與郭永懷先生愛情的浪漫之美,還是兩人分離時的凄美,都是一種美的呈現。”魏春榮說,“昆曲既適合傳達‘美’,又擅長演‘情’。這部戲中除了愛情,還有親情、師生情、家國情,用這樣一種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來講述現代的故事,也是希望能在青年中有更廣泛的傳播。”
在魏春榮看來,傳統與現代藝術之間,既有傳承,也有碰撞。這些年來,北方昆曲劇院一方面不斷打磨《牡丹亭》《玉簪記》等傳統經典劇目,鼓勵青年演員學習、繼承;另一方面,也陸續創作、推出了一系列更加符合青年觀眾審美的原創劇目,其中不僅包含《紅樓夢》《國風》等新編歷史劇,也有《林徽因》這樣現代題材的大型劇目。而此次《李佩先生》的創演,則是對昆曲現代化的又一次重要實踐和突破。
“經典作品之所以能流傳下來,一定是因為它能打動人心、引起共鳴。昆曲600多年的發展也是一個不斷革新的過程,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可能創作出好的作品。”魏春榮說,“我們一直在尋找能將昆曲與現代戲相融合的路徑,也從《李佩先生》中獲得了很多啟發,他們夫妻二人鍥而不舍的精神,其實也在不斷鼓舞著我們去進行更多嘗試,讓昆曲活在當下。”
隨著國潮的興起,近幾年來,戲曲頻頻“出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走進劇院,親身感受傳統藝術之美。魏春榮從不認為昆曲與年輕觀眾之間存在門檻,“昆曲現在被很多年輕人所喜歡,作為昆曲從業者,我們不定義觀眾,也希望觀眾不要定義自己,把自己排除在昆曲觀眾之外。只要相互敞開懷抱、走近彼此,你就會發現,原來有這么多人能聽懂昆曲、欣賞昆曲”。
以昆曲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與年輕觀眾共振
走進《李佩先生》的排練廳,臺上的演員演得動情投入,臺下的演員靜坐在一旁,專注地看著臺上,同樣沉浸在戲中,這樣的情景已成為一種常態。
“只要站在舞臺上,就要對得起舞臺、對得起人物。”魏春榮說,《李佩先生》劇組演員近90人,不論是主演還是群演,大家都在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演好這場戲,把《李佩先生》的精神傳播出去。隨著排練的深入,她也切身感到整部戲昂揚的精神時刻影響并塑造著青年演員,“他們都是劇中人”。
9月10日,北方昆曲劇院攜《李佩先生》走進北京市新英才學校,為學生們獻上了一堂特殊的“開學第一課”。活動中,魏春榮與劇中郭永懷的飾演者袁國良共同演繹了《李佩先生》第三場《歸國焚稿》的選段,其中郭永懷和李佩為了報效祖國,擺脫重重阻撓、毅然焚稿歸國的壯舉感人至深,引發學生們的熱烈反響。
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介紹,弘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向那些為實現強國夢而默默奉獻的科學家和科技教育工作者致敬,正是《李佩先生》的創作初衷”。
走出排練廳,《李佩先生》成為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郭永懷先生和李佩先生一生心系科技人才培養,作為傳統藝術的從業者,我們希望能以昆曲形式宣傳他們的精神、謳歌這一偉大時代,與現在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共鳴、共振。”魏春榮說。
10月16日,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60周年紀念日當天,《李佩先生》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與觀眾見面。魏春榮向青年發出了熱情的邀請:“希望更多青年觀眾朋友能夠走進劇場,看一次《李佩先生》。我相信只要走進劇場,一定能從這部戲中獲得一些啟迪,同時也能感受到600年昆曲的魅力。”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鄭欣宜 記者 楊月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