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4-11-12 14:38:11
原標題:專家:從主體、內容和渠道三方面多維度構建文化遺產傳播體系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專家:從主體、內容和渠道三方面多維度構建文化遺產傳播體系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應妮)當小玉壺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短劇刷屏、當一座座新建的遺址博物館拔地而起、當民眾排隊競相購買各種文物文創產品時,文化遺產的價值在當下不斷得到凸顯。如何更有效地傳播文化遺產成為受關注的話題。
日前在京召開的文化遺產傳播體系建設研討會暨中國文物學會文化遺產傳播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年會上,來自出版、教育、傳播、媒體、創意的專家學者們從數字融合、文旅融合、媒體融合、跨界融合、品牌創新等方面,共同研討了文化遺產傳播體系的構建,并從科技考古、考古研學、博物館教育等分享了文化遺產傳播的研究和實踐成果。
“構建全方位、高水平的文化遺產傳播體系,應該注重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三個方面格局的打造。”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兼文化遺產傳播專委會主任委員高蒙河認為,傳播主體方面應注意擴大參與性,加強協同性,努力構建多層次、寬領域的傳播格局;傳播內容方面應注意突出主體性,增加多樣性,構建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的傳播格局;傳播渠道方面應注意堅持普惠性,注重公眾性,努力構建全媒體融合、全社會參與的傳播格局。
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楊冬江看來,文化遺產的“活化”不僅是一種有效的保護手段,更是賦予文化遺產當代價值的重要途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將繼續推動跨學科、跨平臺、跨文化的傳播能力建設。
中國文物學會文化遺產傳播專業委員會年度圖書出版成果發布現場。 主辦方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舉例分析了短視頻如何促進文化遺產創新傳播。延安的安塞腰鼓、全國各地的賽龍舟、福建蟳埔的簪花旅拍……當這些內容進入短視頻,以“崇高美”激發愛國之情與民族自豪、以“柔美”促進顏值經濟、以“絕美”引發視覺關注、以“秀美”促進情景融合、以“神秘美”喚起求知探索欲,“短視頻讓‘遠距離’的非遺,變成‘零距離’的生活,助力日常生活審美化成為趨勢。”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顧玉才指出,中國文物學會2022年正式成立的文化遺產傳播專業委員會,旨在凝聚各方共識,搭建跨行業、跨領域的交流平臺,共同致力于創新文化遺產傳播方式、擴大文化遺產傳播領域、提高文化遺產傳播水平,推動我國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大業。他強調,文化遺產傳播體系建設要堅定樹立文化自信、把握主流文化導向、夯實文化遺產傳播的大眾基礎,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格局。
會議期間還進行了專委會工作報告并發布了專委會年度文化遺產傳播出版成果。來自赤峰市委宣傳部、吉大出版社相關領導以及編委會代表共同發布了《東華門遺址》《紅山古國》《你好,紅山》《紅山為什么這樣紅》《考古張忠培》等文化遺產傳播出版成果。
會議由中國文物學會指導,中國文物學會文化遺產傳播專業委員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共同主辦。(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