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24-08-28 20:22:08
原標題:護好漓江源頭 繪就萬物和諧共生圖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原標題:護好漓江源頭 繪就萬物和諧共生圖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8月的陽光穿透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茂密林冠,深邃峽谷間,處處鳥兒歡唱、泉水叮咚。
傲立于廣西桂林市北部的貓兒山,以其2141.5米的巍峨身姿,被譽為“華南之巔”。這里有原始森林、幽谷云海、流泉飛瀑,有數不清的珍稀野生動植物,更是漓江的發源地。
“華南之巔”貓兒山日出。人民網 雷琦竣攝
近年來,智能化管控手段的應用,使貓兒山自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得到很好的保護和提升。如今的貓兒山,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動植物王國和天然綠色水庫,是漓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
漓江“心臟” 生物多樣性的寶庫
貓兒山連接著我國珠江、長江兩大水系,漓江、資江、潯江等發源于貓兒山的大小河流多達39條。
從衛星云圖俯瞰,這里是一片廣袤的原始森林,區域面積達1.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96.48%。大自然億萬年的風化雕琢,使山上石峰林立,懸崖萬丈,展示著無窮的生態魅力。
漓江源頭的沼澤地。人民網 付華周攝
廣西桂林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文忠華介紹,被8個海拔1900米以上山峰包裹的八角田高山盆地,屬典型的江源地貌,涵蓄了數百萬方水源,面積達240公頃。這座大型的天然水庫就是漓江的源頭。
記者走進漓江源,只見這里泥沼、泥炭土松軟深厚,水塘密布,為美麗的漓江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清泉。因為常年的保護,漓江源頭的這片山林處于最原始的狀態,大量水分得以涵蓄,形成極為罕見的南方山地沼澤景觀。
千年鐵杉演繹“千年之吻”。人民網記者 沈泉池攝
多樣的植被,孕育了貓兒山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完整性和原生性。目前,保護區已知的維管束植物共有210科877屬2530種,野生脊椎動物5綱34目155科49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從原來的4種增加到1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達60余種,蕨類植物種類由原來的189種提升到235種。
“特別是早上,我們進山巡查的時候,在山路上、溪流邊,總能看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灰腹地鶯,有紅腹錦雞,還有藏酋猴。”文忠華說,貓兒山是漓江的“心臟”,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保護好貓兒山,對漓江流域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人防技防 精準保護智慧管控
一套迷彩服、一包干糧、一個應急包,管護員們行走在貓兒山保護區的溝溝坎坎,堅守在莽莽群山。經過40多年建設,保護區范圍內共設立13個管理站,通過管理站點標準化建設和人員規范化管理,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生態保護系統。
貓兒山保護區工作人員在野外安裝紅外相機。胡桂芳攝
“保護區野生動植物智慧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使得保護區各類珍稀野生動物的蹤跡和生活得以向世人展示。”保護區管理處科研科副科長葉建平介紹,目前,保護區內已設置了64個紅外相機位點,安裝了104臺紅外相機。這些相機不僅記錄下了各種野生動物的活動情況,還通過分析人類活動的數據,為保護區的資源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保護區工作人員通過野外視頻監控系統觀測。胡桂芳攝
近年來,保護區進一步加大智能化、信息化和科技化建設力度,初步建成了貓兒山保護區森林防火監控、智能巡護監測、無人機監測、宣教展示等多位一體的“智能化”保護區管理體系。“無人機低空遙感已經成為我們生態保護的常用管理手段。”保護區管理處保護科科長王紹能說。
不僅山林保護得好,這里的水源也一直得到最高級別的保護。“這里沒有村民居住,生活污水不會流到漓江源里,所以漓江源的水質常年是Ⅰ類水質。”王紹能介紹,管護員們也會將經過漓江源的巡山線路作為重點線路來巡查,確保漓江源水質常年清澈干凈。
“以前村民的環保意識不夠,都是靠山吃山,時有盜獵發生,對村民進行普法是我們管護員年年都要做的事。”王紹能說,現在貓兒山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貓兒山,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村民們都看在眼里,紛紛成為保護貓兒山生態環境的堅定支持者。
綠色發展 厚植生態惠民底色
走進貓兒山漓江源大峽谷,一股沁人心脾的涼意迎面撲來。這里的水清澈見底,水色碧綠,透明似果凍,被不少游客形象地稱為“果凍水”。
這一汪汪“果凍水”,令五湖四海的游客十分興奮。他們有的小心翼翼地踏入水中,感受那份獨特的清涼;有的俯下身去,近距離觀察水下世界。孩子們更是興奮得不得了,在水中嬉戲打鬧,歡聲笑語充滿整個峽谷。
游客在貓兒山漓江源大峽谷玩水享受清涼時光。人民網 付華周攝
在峽谷里,景區根據貓兒山是“山海經第一山”的文化屬性,聯合知名藝術家,構建了神獸出沒的異次元空間,混沌、夢貘、白澤等“神獸”與景區竹林、瀑布、水潭等天然景觀相得益彰,讓人恍如置身《山海經》的世界。
“我們不斷創新旅游產品,結合貓兒山的自然文化資源,開發了自由漂、徒步、登山、露營等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旅游體驗。”廣西旅游發展集團黨委副書記陶社平表示,該集團堅持以文塑旅、以旅興文,按照“一鎮、五區、一廊”布局將貓兒山景區打造成為“紅色+避暑+康養”度假勝地。
每年5至10月是貓兒山的旅游旺季。在山腳下的興安縣華江瑤族鄉高寨村,村民潘奇全建起了民宿和農家樂。一到節假日,民宿房間供不應求,每天光顧農家樂的客人熙熙攘攘,生意很是火爆,一年收入約30萬元。
眾多游客在“華南之巔”打卡拍照。人民網 付華周攝
這個300多戶人家的村子,每6戶就有1戶經營民宿或農家樂,超半數村民吃起了生態旅游飯。
近年來,當地多方籌措資金,發揮生態優勢,引導周邊群眾經營民宿、農家樂,發展瘦身魚、竹林雞、六峒茶等產業,降低群眾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讓村民對“靠山吃山”理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現在環境變好了,外面很多游客都因為這好山好水來到我們這里。村民都把自己的舊房子翻了新,做成了民宿。”與高寨村相鄰的桐子坪瑤寨村民趙秋淑曾經靠砍伐竹子謀生,如今在家門口做起了鄉村旅游生意,日子越過越舒坦。
“我們的村規民約對環境保護有規定。游客都是奔著山水來的,只有守住綠水青山,才能守住全村發展的‘命脈’。”村民龍家友說。
在“漓江源頭第一鄉”華江瑤族鄉,像潘奇全、趙秋淑一樣靠生態旅游致富的村民還有很多。目前,該鄉年均接待游客達50萬人次,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2.8萬元,實現旅游等第三產業收入超億元。
在這綠水青山間,萬物和諧共生,每個生命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貓兒山不僅是自然的寶庫,更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范,昭示著一個綠色發展的美好未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