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3-09-13 10:10:09
原標題:“一帶一路”十周年 地球環境合作研究收獲重要進展與突破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一帶一路”十周年 地球環境合作研究收獲重要進展與突破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西安9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一帶一路’國際聯合科考和研究采集一批石筍、黃土、樹輪、湖泊沉積物等寶貴地質樣品”“中泰青年科學家開展過去水文氣候變化研究,探討北半球中低緯地區不同時間尺度降水變化的影響”“在中亞黃土物源、粉塵動力過程、西風氣候演化及其動力學機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合作研究解析了近萬年氣候突變事件對人類社會和文明發展的影響”……
時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和建設十周年之際,由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組織主辦的2023“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9月12日在西安開班。記者在采訪中獲悉,這10年來,該所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推進地球環境領域科技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與突破。
2023“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在西安開班,開班儀式大合影。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綜合研究區域地球系統環境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2013年開始與中亞、東南亞開展合作研究,2018年成立“一帶一路”氣候環境研究中心,發揮該所在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的優勢,整合海-陸-氣環境變化方向研究力量,從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角度,綜合研究“一帶一路”區域地球系統環境變化。
同時,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不斷提升“一帶一路”合作水平與高度,與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伊朗等國家聯合開展陸上絲綢之路沿線環境演變研究;與泰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家聯合開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歷史氣候變化研究;與俄羅斯重點開展草原絲綢之路地區氣候變化與人類文明研究等。
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研究揭示東、西半球氣候環境變化特征和極端事件的異同點,厘清以西風環流為紐帶的半球間海陸氣相互作用對氣候環境變化的影響和機制;探討中亞氣候突變事件以及水文氣候的時空演化與驅動機制;重建中亞地區全新世氣候和水文變化歷史。相關合作研究成果論文,也分別在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
國際聯合科考采集一批寶貴地質樣品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介紹說,通過對“一帶一路”合作區域開展國際聯合科考和研究工作,采集到石筍、黃土、樹輪、湖泊沉積物等一批寶貴地質樣品。國際聯合科考自2013年起,先后對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泰國、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進行10次大范圍野外科考采樣,研究方向涵蓋石筍/樹輪及其記錄的水文變化、氣候變化及生態響應、地貌(黃土堆積、階地發育等)與氣候演化、冰川進退與湖泊發育等,通過對采集的樣品進行合作研究,對中亞和東南亞等地區不同時間尺度氣候、環境變化有了一定認識。
其中,在2018年7月,應塔吉克斯坦科學院邀請,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團隊對帕米爾高原賽里科索地區開展水文、氣候、植物、動物、旅游資源等方面聯合科學考察,其成果編入塔吉克斯坦科學院出版的綜合科考報告。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還成立地球環境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采用“引進來”“走出去”雙向合作機制,促進雙邊科研人員互訪交流,密切合作關系,為雙邊多邊合作研究奠定良好基礎。
中泰青年科學家合作研究共同成長
過去數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譚亮成研究員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撒孔萬·察差副教授通過共同開展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項目,對“一帶一路”合作地區的高分辨率石筍、湖泊、泥炭記錄,開展過去水文氣候變化研究,探討西風帶以及太陽活動、火山噴發等對北半球中低緯地區不同時間尺度降水變化的影響,合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產生重要影響。
2023“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在西安開班,“班主任”譚亮成研究員(右二)與學員交流。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這兩位活躍在國際第四紀研究領域的優秀青年科學家還牽頭舉辦了首屆中-泰“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氣候研討會,并促成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一帶一路”氣候環境中心與朱拉隆功大學理學院簽署全面合作研究協議,推動中泰在“一帶一路”合作地區歷史時期氣候環境變化研究并擴大影響力。
雙方通過合作研究,既獲得系列高水平學術成果,還形成有共同興趣、分工明確、共同成長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促進“一帶一路”合作地區環境變化研究。
研究中亞新生代地質環境與氣候變化
中亞干旱區是絲路經濟帶的核心區,主要受西風環流的影響,是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研究的關鍵區之一。
在過去十年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與中亞合作單位基于野外調查與踏勘,開展中亞新生代地質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探討中亞地區及中國西北部干旱氣候形成過程及環境變化歷史,初步判定中亞及中國西北部溫度、降水等變化的影響因素,目前已在中亞黃土物源、粉塵動力過程、西風氣候演化及其動力學機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合作發表論文20余篇。
通過合作,不僅提高中方在中亞環境變遷方面的研究水平,為進一步完善季風-干旱氣候系統理論做出重要貢獻,而且促進中亞合作方在環境地球科學領域的發展和進步,使其有足夠信心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實現經濟、生態的良性循環。此外,中方與中亞合作方還通過深入討論,簽署長期合作協議,共同申請國際合作項目,取得顯著成效。
解析近萬年氣候突變事件對人類影響
絲綢之路是過去2000年來東西方人類文明交流融合的最重要舞臺,中亞則是舞臺核心區之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聯合吉爾吉斯斯坦地質研究所等中外合作伙伴,基于吉爾吉斯斯坦費爾干納盆地東緣塔利斯曼洞的石筍多指標研究,包括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的集成記錄,重建了中亞干旱區目前年代最精確、分辨率最高的過去7800年降水(降雨+降雪)變化序列,發現在距今5820-5180年存在一次持續約640年的超級大旱事件,這可能對中亞的生態環境和綠洲產生毀滅性破壞,推遲了史前絲綢之路的開通。
雙方通過合作研究,解析了近萬年氣候突變事件對人類社會和文明發展的影響,對深入理解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降水變化趨勢、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有重要參考意義,特別是對了解中亞環境變化、改善“一帶一路”區域生態環境、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