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10-12 10:25:10
只有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近代史,才能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才能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的強大信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非橫空出世,而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心中最深沉的夢想,其思想淵源深邃綿長。在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對民族復興思想源流的追溯意義重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為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的《復興文庫》作序言《在復興之路上堅定前行》,指出其編纂出版,“對于我們堅定歷史自信、把握時代大勢、走好中國道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復興文庫》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以思想史為基本線索,精選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關的重要文獻,“全景式記述了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兒女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不懈求索、百折不撓的歷史足跡,集中展現了影響中國發展進程、引領時代進步、推動民族復興的思想成果,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思想源流和文化脈絡”。
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
《復興文庫》共五編,前三編分別對應鴉片戰爭、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改革開放四個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
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自此開啟由傳統而現代的艱難轉型。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個階級、階層相繼發動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以及新文化運動。在“救亡圖存”的尋路過程中,中國經歷了由器物而制度進而思想的學習遞變。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知識分子希冀以西方民主科學思想徹底改造舊中國,實現民族自強,但這一幻想隨著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而破滅。
繼之而來的是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在李大釗、陳獨秀諸先烈的竭力宣傳下,馬克思主義以其科學性、真理性、實踐性征服了大批知識分子。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和堅強的領導力量,是為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歷經國民大革命、國共內戰以及挽救民族于危亡之境的抗日戰爭,從無到有,二十八年而定江山,足見其主義之科學、道路之正確、領導之堅強。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標志著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在向社會主義過渡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其后國家建設打下了堅實物質基礎,積累了寶貴實踐經驗。經過一段曲折后,我們黨及時調整了路線,果斷實行改革開放,中國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復興文庫》序言中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只有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近代史,才能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才能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的強大信心。
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思想源流
偉大復興既是歷史之必然,亦必有其深邃綿長的思想源流。中華文明璀璨奪目的過去為偉大復興命題的提出預設了前提。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一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文明的暫時衰落刺激著一批批先進的中國人,實現民族復興的思想亦于此萌發。
“開眼看世界”的晚清士人中,“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雖未直接提出“民族復興”,卻認識到了向域外學習的必要性,認為非如此則不足以“制夷”,可以說已具有一定的民族復興的意識。封建統治集團主持的洋務運動以“自強”為口號,蘊含著對民族復興的一些初步思考。維新派對民族危機和民族復興的認識則更進一步。篤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復認為,“中國之弱,非弱于財匱兵窳,而弱于政教之不中”,由此提出改革封建制度的主張。維新派思想家多持此論,實際上體現了對民族復興所取道路的認知。甲午中日戰爭之后,民族危機愈顯深重,孫中山率先喊出“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實踐了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張,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中華民國建立后,民族危機日趨嚴重,催生了更加強烈的復興意識,形成了風靡一時的民族復興思潮,對中國共產黨認識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影響至深。
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在其1917年所撰《新中華民族主義》和《大亞細亞主義》兩篇文章中,提出“中華國家之再造,中華民族之復活”的口號。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稱中國共產黨的任務是將“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向著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目標前進。1954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對民族復興進行了具體表述。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為民族復興的實現指引了方向。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概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指向更為清晰。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國夢、“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聯系在一起,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非橫空出世,而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心中最深沉的夢想,其思想淵源深邃綿長。在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對民族復興思想源流的追溯意義重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編纂出版《復興文庫》大型歷史文獻叢書,就是要通過對近代以來重要思想文獻的選編,述錄先人的開拓,啟迪來者的奮斗。”
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文化脈絡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根本上是文化的復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要領會其文化脈絡,堅定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懈奮斗、勇于進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在此過程中不斷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正處在中華傳統文化激變轉型的歷史時期。在踐行初心使命的歷程中,中國共產黨承繼并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延續了歷史積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同時創造了自強不息、敢于斗爭的革命文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不竭動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匯了中國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共同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共產黨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一道,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在新的歷史征程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高揚革命理想、弘揚民族精神、發展先進文化,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從被動轉為主動,逐步樹立起文化自信。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之際,曾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感慨。而今越過百年滄桑,回眸中國近現代歷史,更能體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真切意涵?!稄团d文庫》以文獻匯編的形式揭示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思想源流和文化脈絡,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何以不可逆轉。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們更需以史為鑒、察往知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斷深化歷史自覺、文化自信。唯其如此,方能在復興之路上堅定前行,不斷取得新的更大勝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