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Time客戶端
2022-07-08 10:08:07
原標題:“時代不同,美國遏華沒有意義”
來源:參考消息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7月3日發表題為《烏克蘭戰爭暴露了大國競爭的局限性》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前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文章指出,一個好的戰略應該是讓美國與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既相互合作,又展開競爭。全文摘編如下:
烏克蘭戰爭結束后,我們將面臨怎樣的戰略選擇取決于戰爭何時結束、以何種方式結束。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預估一下美國利益和價值觀可能面臨的重大挑戰,以及這些利益和價值觀如何受到這場戰爭的影響。
我們至少需要考慮三個至關重要的利益:與中國和俄羅斯的大國關系,氣候變化和流行病等跨國威脅,以及如何維護有利于我們價值觀的有規可依的國際秩序。對未來的評估往往受到不可預測事件的影響,盡管如此,有總的方向感會有助于決策者把握未知的未來。
自2017年以來,我們的國家安全戰略一直聚焦于與中國和俄羅斯的大國競爭。普京的入侵行動重振了西方的士氣,北約不再像是“腦死亡”(法國總統馬克龍以前的說法)。思考如何讓俄羅斯重新融入國際體系,對外交政策來說將是一個重要挑戰。
即使在戰前,我們的大國競爭戰略就面臨兩個問題。首先,它把完全不同類型的兩個國家歸為一類——衰落中的大國和崛起中的大國。正如世界在1914年和今年發現的那樣,一個衰落的大國往往更不怕承擔風險。俄羅斯的人口和經濟都在衰退,但仍然擁有大量資源,可以攪亂很多事情——從核武器和網絡武器領域到中東局勢和威脅鄰國。美國需要制訂一個戰略,不讓俄羅斯永遠投入中國懷抱。
只聚焦大國對抗的戰略可能產生第二個問題,即不夠關注生態全球化對美國國家利益構成的新型威脅。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帶來數萬億美元的損失,并可能引發與戰爭規模相當的破壞。新冠疫情已導致100萬美國人喪生——超過美國內戰以來歷次戰爭死亡人數總和。
一些政客將當前局勢稱為“新冷戰”,并敦促采取孤立和遏制政策。但這種歷史比擬錯誤地描述了我們面臨的戰略挑戰。在真正的冷戰中,美國和蘇聯幾乎沒有雙邊商業或社會接觸,遏制是有意義的。然而如今,中國是很多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數量比美國的還多。
此外,即便打破經濟全球化是可行的或是人心所向,我們也無法使生態上的相互依存“脫鉤”,因為它遵循的是生物學和物理學定律,而不是政治。這些事實并沒有因為烏克蘭戰爭而改變。一個好的戰略應該是讓美國與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既相互合作,又展開競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