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Time客戶端
2022-03-26 12:53:03
原標題:凝聚“一起向未來”的磅礴力量——讓冬奧遺產惠及長遠①
來源:人民日報
開欄的話
通過舉辦奧運會,創造豐厚的奧運遺產,為廣大民眾帶來長期收益,帶動主辦城市和地區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重要目標。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作為國際奧委會頒布《奧林匹克2020議程》之后,第一屆從籌辦之初就全面規劃管理奧運遺產的奧運會,不僅奉獻了一場“真正無與倫比”的冰雪盛會,更在多個領域留下大量遺產成果。“用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遺產”寫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這些有形和無形的財富將長久造福社會、造福大眾,為創造美好未來注入活力。本版今起推出“讓冬奧遺產惠及長遠”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北京2022”字樣的焰火綻放在國家體育場上空,一屆“真正無與倫比”的冬奧會,一屆“在溫暖中永恒”的冬殘奧會,相繼在全球首個“雙奧之城”畫上句點。作為東道主的中國,在奧林匹克的歷史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北京舉辦一場全球矚目的冬奧盛會,必將極大振奮民族精神,有利于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也有利于向世界進一步展示我國改革開放成就、和平發展主張。
一場冰雪運動的盛會,也是一次精神的升華。冬奧夢交匯中國夢,凝聚“一起向未來”的磅礴力量。冬奧會留給我們的,不只是無數精彩的瞬間、美好的回憶,更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鼓舞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落幕后,“我會永遠記得有奧林匹克的冬天”話題沖上網絡熱搜。美輪美奐的開閉幕式、精彩紛呈的競技比拼、周到細致的賽會組織,無不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中國成功舉辦了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盛會,向世界展示了強大的綜合實力。我非常驕傲,我的祖國做到了!”一位網友如此留言。
北京冬奧會舉辦之時,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時間節點。這一重大標志性活動,成為展現國家形象、促進國家發展、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機,激發海內外中華兒女的自信心和凝聚力,釋放出強大的社會正能量。
回望冬奧籌辦,一批批建設者鉚足干勁、只爭朝夕,創造了冬奧場館提前1年完工、京張高鐵從開建到通車僅用時3年多的“中國速度”;幾萬名賽會工作人員不畏嚴寒、甘于奉獻,實現了無可挑剔的服務保障。延慶冬奧村(冬殘奧村)村長程紅感慨:“基礎設施世界領先,精神力量更是世界一流!”
冰雪賽場上,中國體育代表團運動員頑強拼搏、奮勇爭先,創造了參加冬奧會、冬殘奧會以來的歷史最佳成績。當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榮譽感和自豪感奔涌心頭。“新時代是追夢者的時代”,運動員的勵志故事引發億萬觀眾的強烈共鳴。
從籌辦到舉辦,冬奧之路走得堅實而穩健。克服重重困難、堅定履行承諾,激蕩起全社會“使命在肩、奮斗有我”的干事創業豪情,更向世界彰顯了“言必信、行必果”的擔當。
在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看來,“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提供了如何在疫情之下實現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樣本,也成為展示中國優勢、中國文化和中國道路的平臺。”
透過冬奧這扇窗,世界感知到新時代中國陽光、富強、開放、充滿希望的國家形象。“真正無與倫比”“榜樣力量”“新標桿”……國際社會對中國舉辦冬奧會的高度評價,再一次驗證了我們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成功,鼓舞著各行各業繼續攻堅克難、不懈奮斗。“這幅千軍萬馬齊上陣的磅礴畫卷,是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寶貴遺產。”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馮建中說。
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作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首次如期舉辦的全球綜合性體育盛會,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直面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將一項項承諾變成現實,彰顯了黨的領導和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形成做好籌辦工作強大合力”,貫穿冬奧籌辦全過程。兩地三賽區協同發力,體育系統統籌調配資源,各領域專家投身場館建設和科技備賽,社會力量助力冰雪訓練基地建設,人民群眾響應號召參與冰雪運動……全國一盤棋、一張圖、一股勁,為今后開展其他工作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能做成,更能做好”,這是世界對中國的印象。北京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副團長孫東生說,“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是新發展理念在冬奧背景下的延伸,充分證明新發展理念不僅對中國改革發展有重要意義,也能為世界探索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路徑。
突如其來的疫情沒有打亂冬奧籌辦和舉辦的步伐,“趕早不趕晚”的未雨綢繆展現了遠見卓識。在黨中央的掌舵領航下,全國人民凝心聚力,冬奧籌辦始終工作不斷、力度不減、標準不降。王裕雄說:“這種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背后是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高度信任,凸顯了國家治理體系的高效執行力。”
“兩個奧運”期間,科學周密的“雙閉環”管理,為各國運動員營造了安全、人性化的參賽環境,實現觀眾“零感染”。精準有效的防控體系,既是“人民至上”抗疫經驗的縮影,更傳遞出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信心。
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一件大事,是億萬中國人民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又一次熱情擁抱。在國際奧委會第139次全會上,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將奧林匹克獎杯授予中國人民,“如果沒有中國人民的支持,北京冬奧會不可能收獲如此卓越的成功。”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力量, 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留下的精神財富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注入新動力。
推動奧林匹克價值觀傳播弘揚
盛會落幕后,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楊揚特別關注冬奧志愿服務成果轉化和公共服務設施無障礙建設。她說:“這些寶貴的奧運遺產,需要及時有效地推廣、擴大其價值。”
北京冬奧會期間,1.8萬余名賽會志愿者用熱情專業的服務,為四海賓朋送上“微笑的名片”。截至2021年11月底,“志愿北京”信息平臺實名注冊志愿者人數突破448.9萬人。以冬奧志愿服務帶動城市志愿服務發展,進一步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營造良好社會風氣。
一屆冬奧盛會,也是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的良機。全國已認定835所奧林匹克教育示范學校,在青少年中傳播奧林匹克價值觀,讓奧林匹克精神生根發芽。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孫葆麗表示,中國與奧林匹克一路同行,對奧林匹克精神內涵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
置身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的坐標系,奧林匹克運動倡導的生命哲學和人文精神,乘著“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東風,得到更廣泛的認同。冬奧籌辦和舉辦促進了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共同參與、共同盡力、共同享有”理念愈加深入人心,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巴赫說,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多元化世界,奧運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成為全人類希望、和平和團結的有力象征。在上海體育學院教授黃海燕看來,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作為對“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奧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實踐,將進一步促進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對話與交流合作,使全世界更加相知相融。
北京冬奧會開幕前,中國各地青少年創作了4.3萬多幅畫作,其中7500幅作為特殊禮物送給各代表團運動員。“這是一個團結溫暖的奧林匹克大家庭應有的樣子,北京冬奧會留下的無形遺產是全世界共享的,從中國傳遞給世界,又從世界傳遞給下一代。”北京冬奧組委新聞發言人趙衛東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