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2021-02-04 16:40:02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飛播就是用飛機播撒樹種、草種綠化大地。有這么一群空軍官兵,39年來,他們在加強戰備訓練的同時,堅持用飛播改善大漠、戈壁、荒山的生態環境,幫助生活在那里的人們脫貧攻堅。他們被稱作“飛播綠鷹”。近日,這支飛行大隊被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清晨7點10分,天仍然漆黑一片,氣溫在一場大雪過后猛降到零下13度,寒氣逼人。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的隊員們開始了每天的早操。
稍事休息,他們又開始了高強度的體能訓練。力量、柔韌、平衡、耐力,同樣必不可少。
不僅體魄要強健,大腦也需要隨時充電。
雖然每年5-8月才是飛播最好的時節,但是他們必須隨時保持最佳狀態。所謂“飛播”就是用飛機播撒樹種、草種綠化大地。
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飛機平穩起飛。山勢連綿起伏,山上的樹近在咫尺,飛行員隨時調整飛行姿態,很多次飛機幾乎像是貼著地面飛行。
上世紀八十年代,生態治理引起國家高度重視。飛播造林具有規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的優勢,因此黨和國家號召“空軍要參加支援農業、林業建設的專業飛行任務”。這就是執行飛播任務的運-5飛機。
王斐是大隊里最年輕的飛行員。而他們首次成功飛播的歷史要追溯到1982年5月。這個大隊官兵在無資料、無設備、無經驗的條件下,在甘肅臨夏太子山林場拉開了西部飛播造林的序幕。宋占清便是其中的飛行員之一。
不了解飛播的人可能會以為飛播很簡單。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播什么?什么時候播?怎么播?如何提高效益?都很有講究。國際上也有專家斷言,飛播在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地方絕對不會成功。不過,這個難題在我國有關部門潛心研究20年后,終于被攻克了。
然而,探索的道路是艱辛的。飛播之初,由于缺少先進的技術手段,官兵們和林業工作者迎難而上,因地制宜地采用了一些“土辦法”。
在飛播治沙的戰斗中,官兵們和林業工作者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不僅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更創造了生態治理的奇跡。這當中,最經典的案例就是陜西榆林地區。歷史上,位于毛烏素沙漠邊緣的陜西省榆林市屢受風沙威脅,三次被迫南遷。
宋占清和隊友們把飛播的經驗用于榆林,果然也取得了成功。加上地面的精心看護,飛播的種子不但落地生根,而且生長成林,漸成規模。在榆林,大地上的綠色越來越多了。
同樣的奇跡不斷出現在更多荒涼貧困的地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內蒙古阿拉善地區,它是重點飛播地區之一,也是我國沙塵暴的主要源頭之一。阿拉善首府左旗被烏蘭布和、亞瑪雷克、騰格里三大沙漠圍困,如果進一步發展后果不堪設想。
自然生態不斷惡化給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很大影響,而牧民散養的牲畜方式更加重了生態破壞。
越養越窮,越窮越養,形成了惡性循環,生態環境面臨滅頂之災,老百姓的生活也貧困到了極點。改變從飛播開始,承擔任務的仍然是這支飛行大隊。
經過多年連續不斷地飛播和地面地看護,阿拉善的生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牧民們通過飼養牛羊駱駝、旅游、采集草種、外出打工等多種手段擺脫了貧困。
當年外國專家曾經斷言,在年降雨量低于200毫米的地區飛播造林是不可能成功的,如今,這一說法早已被飛播隊員們一次次打破,而這背后的付出也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
飛播不僅十分辛苦而且還帶有挑戰性。飛播不是簡單在天上“撒種子”,它有著科學嚴格的程序。飛播前,要先劃分好一條條50米寬綿延數公里的播帶,規劃好每平方米落多少種子。飛播時,不僅需要地面數十人引導配合,而且駕駛員還要克服一切困難飛得既低又穩。如果飛不到位、撒不到點,出苗率、成林率就會大打折扣。
不僅如此,意想不到的空中突發狀況早年間也時有發生。老飛播人崔光允就曾遭遇過兩次緊急空中狀況。
盡管飛播很艱苦,但一想到仍有大片的沙漠、荒山急需綠化,官兵們變壓力為動力,堅持飛播事業。39年間,他們的飛播航跡遍布內蒙古、川、黔、陜、甘、青、寧等7?。▍^)130多個縣(市),作業面積2600余萬畝,播撒草籽樹種上萬噸。如今這些種子已經破土而出,成了沙漠里拔地而起的“綠色長城”,成了老百姓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也成了頒給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引以為豪的綠色軍功章。
習近平主席指出:“我軍要在完成好軍事任務的同時,支援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協助地方做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工作。”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正是用“堅持飛播為人民、練兵備戰為打贏”的行動在踐行。從1982年起,他們從內蒙古腹地騰格里沙漠到黔南的崇山峻嶺,從榆林毛烏素沙漠到格爾木草原,從川西高原到賀蘭沙丘戈壁,用數十年的奮斗,幾代人的拼搏,為祖國和人民交出“荒山變翠嶺、沙海變綠洲”的綠色答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