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wǎng)
2020-01-21 15:18:01
原標題:脫貧漢子忙“擴產(chǎn)”(新春走基層)
春節(jié)臨近,走進云南昭通鎮(zhèn)雄縣大山深處的杉樹鄉(xiāng)細沙河村,記者發(fā)現(xiàn):村里的苗族漢子張江海的心開始“膨脹”。
2019年,靠著外出務工和采摘鮮竹筍,他家一年存了5萬元。
“住好吃好穿好,孩子上學不用錢,家人也都健健康康,沒什么負擔,收入連年增加,這種日子之前想過,沒想到這么快實現(xiàn)了。”圍坐在火爐旁,跟記者“炫耀”過去一年的收入,張江海笑聲不斷,語速飛快。
2017年的春節(jié)前夕,人民日報記者曾采訪過張江海。那時,當?shù)卣M村里的竹筍加工廠剛建成投產(chǎn)不久。依托杉樹鄉(xiāng)2002年退耕還林種下的數(shù)萬畝竹林資源,竹筍加工廠年處理鮮筍可達1.2萬噸。
有了穩(wěn)定的收購商,鮮竹筍銷路不用愁,收購價格也從一斤不足1元逐漸漲到了2元。村民們熱情高漲,種植更加積極,管理更加精細,竹筍產(chǎn)量也開始攀升。同時,竹筍加工廠還為鄉(xiāng)里提供了72人的長期就業(yè)崗位和2000余人的臨時就業(yè)崗位。
張江海打小生活在山高路遠的細沙河村,過慣了“玉米、土豆、大白菜”的窮日子,當年退耕還林,他家種了12畝竹林,每年能拿到3000多元的補貼,以他家當時的狀況,已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沒想到竹筍加工廠來了之后,張江海一家通過就近將鮮竹筍賣給竹筍加工廠,再加上他在竹筍加工廠務工每月1500元的收入,他家在2017年收入約3萬元。這在當時把他高興壞了。
幾年后,見到張江海,又有了新的驚喜。
“怎么不在竹筍加工廠里繼續(xù)務工?”得知張江海“舍近求遠”,于2018年加入了政府組織的外出務工大軍,遠赴沿海打工,記者有些好奇。
“我還不到40歲,想趁年輕外出多掙點錢,存足3個女兒未來上大學的費用。順便,也出去見見世面。”雖然竹筍加工廠的工資每年都在漲,但張江海已不滿足于此。
的確,幾年來,竹筍加工廠生意越做越大,鮮竹筍收購價格一斤已漲到了5元。2019年,單靠售賣鮮竹筍一項,張江海一家就收入3萬多元。
工廠發(fā)展,群眾致富,山村變樣。杉樹鄉(xiāng)政府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與張江海一樣,這幾年,杉樹鄉(xiāng)有432戶共186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靠竹筍加工廠的產(chǎn)業(yè)帶動脫了貧。
這次走訪,記者又獲知了這樣的消息:
一是在2019年,竹筍加工廠參與了中國紅十字會等開展的眾籌扶貧大賽,“云筍”系列產(chǎn)品獲得3000多萬個點贊,線上銷售金額近80萬元,榮獲大賽二等獎。
二是正在修建的宜昭(四川宜賓至云南昭通)高速從村邊穿過,通車后,從村里開車到昭通不到1小時。竹筍加工廠負責人孫文彬說,屆時,預計每噸竹筍產(chǎn)品的物流成本將降低500元,這筆費用也將回饋到老百姓身上。
在這些利好消息帶動下,和其他大多數(shù)村民一樣,張江海將自家閑置的山地都種上了竹子,這幾年共補種了7畝多。
“我現(xiàn)在干勁十足,過完年,我要開始養(yǎng)土雞了。”脫貧后,他又開始了新的謀劃。
“不擔心銷路嗎?”
“不怕!”張江海分享了他的觀察所得:漫山遍野的竹林,保護了水土,美化了環(huán)境,村里客流人流劇增,天麻、土雞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價格也漲了,大家開始瞄準了鄉(xiāng)村旅游。
“我一定會成功!”他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