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2-02 18:15:02
新華社香港2月2日電(記者戰艷)相比內地搶“電子紅包”的火熱,香港市民新春發紅包的習俗更為傳統,且與北方大不相同。
如以金額論,香港以20港元的紅包最為常見,可謂“禮輕”;同北方只發給親戚朋友不同,香港市民會廣派紅包給同事、門衛、茶樓服務員等;已婚人士春節后上班時,要給單身同事發紅包;開工當日,老板要給員工發“開工利是”。
“利是”,又稱“利市”或“利事”,取其利于市場、利于事業、大吉大利之意。拜年討紅包在粵語中稱為“逗利是”,因此有“恭喜發財,利是逗來”、“豬籠入水(形容財富像水浸入豬籠一樣從四面八方涌來),利是逗來”等俗語。
不同之一:禮輕
從北方來的王先生與香港同事交流春節紅包數額時,彼此嚇了一跳。王先生每次回老家,給親戚家小孩派紅包每個都在500元人民幣以上,花費過萬元。在香港同事看來,這極為“土豪”。
香港的春節紅包“輕”很多,多為20港元。老板派發的開工利是以20港元為主,也有高至100港元、200港元的。家長給自己小孩的紅包以100港元為主,也有給500港元、1000港元或以上的。
香港研究協會于1月13日至24日進行的調查顯示:57%的香港人紅包平均每個會派發20港元;16%的人紅包平均每個會派發50港元;10%的人紅包平均每個派發10港元;只有7%的人紅包平均每個派發100港元或以上。
夏女士正月初五上班前準備了幾份利是,每個20港元,發給未婚同事,老板給她派發了200港元的開工利是。中午與好友吃飯時,收到好友給自己小孩的20港元利是。此前,她已給小區保安20港元利是,初一她給自己小孩發的是100港元。
“傳統習俗中,包一點小錢,彼此輕松,大家都開心。”夏女士說。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副主任謝家浩博士說,香港利是數額不大,重在討個吉利。此外,在廉政公署成立后,利是數額增長受到限制,大家不會包很多,否則會有行賄的嫌疑。
不同之二:廣派
相比北方只給親朋好友發紅包,香港會給小區門衛、清潔工、茶樓服務員等發放紅包。
對此差異,謝家浩深有體會。有一年的大年初二,他在北京與朋友聚餐,給了幾個服務員紅包,北京的朋友感到非常奇怪:你又不認識他們,為什么要派紅包?
“在香港過年時,小小的利是,換來對方的開心。不過是10塊錢,卻令環境更融洽。”他說。
門衛胡先生春節期間不斷收到樓上住戶派給他的利是?!岸鄶到o了20塊,經濟好一點的給50塊。反正一年一次。”利是的派發可以從大年初一延續到正月十五。
謝家浩說,香港人派發利是的對象很廣,認識的(如親友)與不認識的(如服務員),新春期間都會派發,取一個“紅包在手,鴻運我有”的好彩頭。
同事之間也要派利是。初五開工時,公司老板通常要一大早派開工利是,以激勵員工更好地工作,未婚人士會向已婚同事說些“恭喜發財”之類的拜年話,來逗利是。
謝家浩說,香港人常開玩笑“我要多拿幾年利是才結婚”,因為不管你30歲、40歲還是50歲,只要沒結婚,家里已婚的長輩、公司里已婚的同事,都要派利是給你。
謝家浩說,香港也出現了電子紅包,但更像是一個游戲,市民仍多選擇傳統方式。他分析稱,內地很大、人口流動性大,人與人之間見面困難,需要借助電子紅包給遠方親友祝福,但香港地方很小,住得再遠,坐1個多小時的車也到了,因此香港人更喜歡親友見面時發傳統紅包。
不同之三:用封
香港人很看重利是封。各大銀行每年春節都會為市民兌換新鈔,并提供免費利是封,商家也會贈送。因此如果不是特別講究,市民不需要自己購買利是封。
69歲的陳先生說,利是封都是從銀行拿,從來沒買過,初一給10多個孫輩每人發了100港元,都是用銀行的利是封。“不能當面(拆開)看,(當面拆開)看了沒禮貌哦?!?/p>
陳先生說,發利是也可以起到“暗中補貼”的效果?!爸苯咏o錢不好意思。以前有個朋友做生意失敗了,他孩子多,壓力大,另一個朋友包了幾千元給孩子。”一個利是封,便保護了受助方的尊嚴。
記者觀察到,春節期間銅鑼灣時代廣場上,夜晚照例有歌手在賣唱,但很多人不像平時那樣直接給錢,而是放一個紅包到地上的盒子里,甚至遞到歌手的手中。
春節前后,香港不少機構還倡導循環使用利是封,以保護環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